一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课评汪升旭老师教授的《望岳》所谓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就是教学的环节上层层相扣,一环套一环,前环为后环做铺垫。教学的过程上由浅入深,由外而内,它符合认知的规律。这个特点本节课集中体现在两个大的方面:第一,体现在整堂课的环节安排上。本节课的环节依次是:导入激趣,读诗,理解主旨(怎么赞美泰山),课外延伸。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而读好诗又为理解诗歌的主旨奠定基础。如果前两个环节是单就课文而言,那么下一环节就是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了。学生既欣赏了《望岳》,又了解了作者其他诗作,这实在是扩大学生阅读视野、加大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好途径。而我的课堂很多时候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第二,每个环节的操作上,也体现了环环相扣。我从四个方面谈这个特点的体现:(1)体现在读诗的形式上。先学生自读,然后个别学生展示读,最后是齐读。学生自读的时候,肯定会有读的不准的,通过展示读,可以纠正自己读的不足。最后齐读既读准了,又加深了准确的印象。(2)体现在读书的分层次上。教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分别是正音、正节奏、读出感情。显而易见,这三个层次的读,是环环相扣。(3)体现在读的对象上。由学生读到老师读。学生在反复揣摩读的基础上,听了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后,必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可以说老师的朗读,就好像文章画龙点睛的那一笔。当然,这样的效果,必定是在学生反复揣摩读之后才会有的。(4)体现在问题的理解上。理解主旨时,学生先自主思考,后小组交流,接着全班交流。先自主后合作,这正符合课标提倡的学习模式。总之,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值得学习的。比如,背景的出示上,打破以往的教学开始就介绍这种常规,而变为什么时候我需要,我就什么时候出示;教师的示范朗读上;听音乐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气氛上;知识的积累上,写山写花写鸟的句子上等等,都值得学。从本节课,我也在思考,比如,学古诗,诗的字面意思需要多花点时间理解吗?第二,对“望”的角度理解,这一环节放在最后是否稍显不妥,第三,唱《明月几时有》时,如果是王娟老师的课堂,我想她一定会跟着学生唱的。说的不成熟的,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