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有效生成——语文导学案问题设计的导向性姓名:程晓芳学号:2012114237[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把导学案当成习题集或教案的现象,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使学生沿着该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外显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就能够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应贯穿于导学、对学、群学等各个环节中。[关键词]:问题设计;导学案;生成在打造高效课堂的改革中,利用导学案优化课堂教学已经成为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之一。导学案中的问题是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探究讨论、课后拓展巩固的主要凭借,也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主要抓手。但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把“学案”编写成为典型例题的习题集,或是把导学案当成教案,机械地按导学案设计组织课堂教学,缺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等现象,违背了导学案的设计理念及课改精神,制约了课堂的有效生成。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用好导学案,使生成更有效、更精彩,首先就在于导学案的问题设计是否得宜。笔者认为导学案中的问题设计应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提出自己准备好的具有激疑作用的问题,并使学生沿着该问题开展学习活动;第二种是教师引导,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把问题外显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明确问题症结,提出自己的设想,就能够使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这两种类型的题目应贯穿于导学、对学、群学等各个环节中。一、优化独学预习设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独学是学生上课前独立自主学习的过程。独学这部分的问题设计应该力求精细,让学生能够通过老师的学法引领,自学完成问题导学中的所有问题,同时应该力求激励性较强,让学生通过枯燥的文字,看出五彩斑斓,品出别样激情,进一步通过老师的引领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独学的专注性、及时性、高效性。在设计问题时,首先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整体感知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设计导学案时经常涉及的一个问题。在读完一篇课文之后,每个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感悟不尽然相同。在设计问题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制定标准答案。也不能简单地将问题设计成“请你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请你谈谈你的读完的感受”,这样生硬的问题只会让学生感觉在机械地回答一个问题,而不是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因此,在尽量用生动、有吸引力的语言表述问题,激发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例如在设计《云南的歌会》一文的导学案时,笔者将问题设计成“细节和字句就像文章的两扇窗户,只要轻轻地推开它,就会发现天光云影,趣味无限。你喜欢文章的哪一段呢?(再次默读这篇文章,在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情趣,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划一划,写一写。)”,先用一段导语告诉学生“只要你肯推开这扇窗户,你会收获趣味无限”,以此来激发学生找关键字句的兴趣;然后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喜欢文章的哪一段呢?”,学生可以各抒已见,只要有自己的见解即可;最后再指导学生方法,圈划细节。这样的问题不仅便于学生作答,而且具有可操作性。语文导学案问题设计,还要引导学生个性化表达。问题尽量设计成设置开放的问题,目的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定式,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展示自己的个性思考。开放的问题能造成一种使人困惑的感觉,通常不会只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它一般要求学生提出多个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且每个方案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也为对话和争论提供了素材。如在设计《安塞腰鼓》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使用个性化形式表达阅读后的内心感受。(可用一个词、一句诗、一段歌曲等)”,有的学生用《怒放的生命》一歌来表达生命的奔放、热情;有的学生用苏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表现安塞腰鼓豪迈、壮阔的气势;还有学生用艾青《我爱这土地》来表达对故土爱的深沉……答案多样,形式不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独特思考,个性表达的欲望。二、探究问题设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探究问题是在独学、对学的基础上,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