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第118集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面,倒數第六行,從註解第二十三段看起。【如如不動,即不生義。不取於相,即無住義。先須覺照本不生,乃能無住。至於一無所住,便證無生。交互用功,是為要門。且如是用功,是貫徹到底的。從初入手,乃至住、行、向、地、等覺、妙覺,皆不外此。故曰離一切相,則名諸佛。一切諸佛,從此經出也。無上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這一段的意思很深,這個理很深。如如不動,就是真如本性。我們曉得,唯有自性是不動的,除自性之外,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動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就是動的;不動,它就不想,想就是動的。經上這兩句話:「如如不動,不取於相」,這是世尊教給須菩提尊者,弘法利生必須要遵守的原則。這兩句話,它的意思雖然是甚深,但是也能夠淺說。從初住菩薩到等覺、妙覺,也就是這兩句淺深差別不同,而分為四十二個階級。前面江居士曾經跟我們講過,《金剛經》前半部的經義有深有淺,後半部的經義唯深無淺;也就是只有深講,沒有淺說的。他的說法沒錯淺深的界限是見性。後半部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境界。此地這個如如不動,在禪宗裡面講,是明心見性了,所以這就是不生的意思。不生就是涅槃的意思,涅槃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不生不滅。不生,當然就不滅,就沒有滅,有生就有滅,這是從體上講。不取於相,是從修德上講。前面如如不動是性德,自性本具;不取於相是修德。怎樣才能證得如如不動?一定要在不取於相下功夫,著相心就動了,這個我們必須要曉得。不取於相就是無住的意思,由此可知,無住的意思也有淺深差別。要怎樣把這兩句都能做到?下面這是教我們方法,先須覺照本不生,這就是看破。首先你要了解一切法,世法、佛法確確實實不生;換句話說,確確實實是如如不動。這個意思我們很難體會,難在哪裡?難在我們的觀念轉不過來。我們凡夫的觀念,看到不動,不動的對面那就是動,總是把這個事情看作兩截。佛法裡面真正的意思,動與不動是一,那才叫真不動;如果動跟不動分開,這個不是不動如果以為離開了動,那叫不動,這個境界不是一個好境界。如果沒有斷見思煩惱果報在四空天,沒有出三界。斷了見思煩惱,也只能證聲聞、緣覺。佛在大乘經上說這些人墮無為坑,原因在哪裡?二乘人雖然我執破了,法執猶存,他執著什麼動跟不動是兩樁事情。動他捨掉了,他心裡住在不動,這就錯了。比不上大乘菩薩大乘菩薩知道動跟不動是一。這個意思,諸位如果《金剛經》一直聽下來的,我想多少能夠體會到一些。前面佛說得很好,「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佛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佛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都是發明這個意思。說「即非」,就說如如不動之體;說「是名」,就是如如不動之相。體一定會現相的,相有沒有生滅?相實在講不生不滅。為什麼說現的相不生不滅?現那個相時間太短,短到我們無法想像。我們稍稍體會一下,用現代科學家的說法;現在科學家已經同意,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物質存在,現在已經同意這個說法了。所有物質現象是什麼?他們知道是波動的現象。這個跟我們佛法講的愈來愈接近,佛法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那就是波動的現象。我們從最常見的光波,這個常識現在初中學生都明瞭,都知道這回事情。光的速度是一秒鐘三十萬公里,光走一公里是三十萬分之一秒,一秒鐘三十萬公里,三十萬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呢?一公里是一千公尺,三十萬後面再加三個零,三十萬,三百萬,三千萬,三萬萬,三億;三億分之一秒,光走一公尺。一公尺有一百公分,走一公分是多少呢?再加兩個零,三億,三十億,三百億,一秒鐘的三百億分之一,走一公分,一公分大概這麼長。再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諸位就能夠體會到如如不動、不生不滅,講不生不滅了。它那個時間太短,你沒有辦法覺察到它有生有滅,那個生滅你看不出來。所以佛在《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當處滅盡。」我們從前念《楞嚴經》,念這一句體會不到,那個當處是怎麼講法?現在才曉得,佛講的當處,真的是億萬分之一秒,它那個生滅的速度。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現相,就是這個快速生滅的連續相、相續相,哪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