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多元谨慎发散文本解读的多元化,来自于文本意义的多元化和学生本身阅读能力的多元化。然而,很多时候我们教师没有深入研究文本本身的价值限度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一味要求学生对文本作无止境的多元化解读,要求学生思考出与众不同的答案来;有时干脆完全脱离文本内容另起炉灶,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探究一些与文本本身没有任何意义的问题。不顾学生回答是否合理,是否互相矛盾,都没有进行必要的点评与引领,也没有组织学生来鉴赏这些答案的价值,而常用“你们的想法都有道理”这样的含糊语言把问题搪塞了过去。长期在这种“个性化、多元化解读”鼓励下的学生似乎走入了一个极端:文章就要读出个“与众不同”来,要敢于否定文章中心定论。于是出现了不认真研读课本,不下功夫积累基础知识,就一心寻找“与众不同”的现象:从具有反抗精神的窦娥身上读出了野蛮,认为她是个将个人私仇移祸到无辜百姓的没良心之人;从具有勇于挑战、坚持不懈优良传统精神的寓公身上读出了“不开窍”,认为他没有必要牺牲这么多代子孙劳力,完全可以选择搬家的方式;从父亲爬月台的背影上发现了一起“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这些解读实在是“乱谈”和“误解”。长此以往,学生将会在表面热闹的“多元解读”中迷失了语文本身的必要积累与领悟。笔者在执教《五柳先生传》时,我要求学生用“我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_____的人,从文中______的地方可以看出”的句式评价文中人物。一位女生提出了令大家都出乎意料的看法:“我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爱吃白食的人,我从文中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里看出。朋友热情招待,他不但不注意礼节不客气,而且太贪杯,不是说喝酒有害身体健康吗?”接着又有同学发表意见:“我认为五柳先生是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从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可以看出。一个大男人不挣钱养家,整天无所事事,自得其乐,那他的家人如何?难道他的老婆孩子也跟着他一起饿肚子吃苦不成?”言毕,全班同学为她鼓掌喝彩……五柳先生这样一个不慕名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被学生解读成这个模样!学习《苏武传》“李陵劝降”部分时,一学生站起来表达他的观点:“我认为苏武非常不值!他的两个兄弟因汉武帝而死,妻子儿女流离失所,汉武帝没照顾他们。而苏武竟为一个无情且无义之人效忠了十九年!”由此引发了全班同学的一场大讨论——这节课总共有九位学生发言,只有一位学生认为因守住气节而值得。他们评判“值不值”的标准是“于自身合不合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课程改革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多元化解读,这是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与以往对教材解读的教条化、单一化相比,这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亮点。现在课堂教学由“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给课堂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学习能力在增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过于注重多元,学生对文本有多种理解,有的甚至多到十多种,各执一词、众说纷纭。其中有的切中主旨、视觉独特,更多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甚至有的是随心所欲、漫无边际的误读错解。这样一来,偏离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宗旨,因此,我们想大声地说:不可再如此“多元解读”了!教学中要小心多元,谨慎发散!当止则止,要多些正面引导!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引导呢?首先,教师应有宽容态度。让学生说话,这就要求教师应认识到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没有什么问题是不能提的,同时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能为“意义溪流”注入一滴水,这滴水可能清澈也可能浑浊,但都能使溪流更加丰富。对于那些传递错误信息的主动表达,我们也应看到,正是这些发言者的在场,才提供了话题材料,拓宽了对话视野,延展了多维思路,从而使对话更具有生成性。例如,一位教师上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让学生仿写诗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位学生这样写:“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张人民币,毛泽东在里头,我在外头。”全班哄堂大笑。教师说:“听起来很新颖。请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