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也可以阳光灿烂薛红霞与人聊天时,大家通常会比较关心孩子的状况,当问到“孩子在班里怎样?”时,我们通常说“一般吧”。我认为“中等”是一种人生常态,所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就说明所谓优等、中等、末等都是相对的。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是优等,在另一环境或另一方面则是中等甚至末等。有些方面突出,有些方面不突出,并不是孩子不努力,而是因为在群体生活中,中等生本来就是一种人生常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状况保持一颗健康的平常心是我最看重的素质,那就是培养孩子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短处和长处,同时永不放弃。从教师的角度,中等生最容易被忽略。在应试压力还很大的情况下,老师比较关注优等生和末等生。如果把优等生辅导出拔尖的水平,可以大大提高升班级、学校和教师的声誉;如果帮助末等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则可以提高达标率,减少家校矛盾,教育效果也明显。而中等生是一个人数多的群体,老师的精力也有限,容易落入视觉盲点,得到的关注和帮助较少。从孩子的角度来说,成为中等生的原因各有不同。如果是因为一个群体必然出现差异和分层现象而导致的中等生,那么孩子的问题就不大。但也有很多中等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上存在较多问题,那么就应该引起家长的关注,并给予特别指导。例如有的孩子缺乏理想,甘居中游得过且过,安于现状;有的孩子虽然渴求进步但行为懒散,做事拖沓,粗枝大叶;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沉默孤独,不适应集体环境;有的孩子很聪明,但不努力,不认真。如果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孩子不但在学生时代有可能从中等降到末等,还会影响他以后的人生态度甚至性格命运。从家长的角度来说,对中等生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很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不愿意接受孩子处于中等的现状,同时又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方法,于是对孩子情绪急躁,批评打骂,或者过度关注学习,忽略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让孩子上很多课外班,造成孩子进步的幅度越小,家长渐渐降低对孩子的期望,这样会影响到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中等生的快乐与潜力一次期中考试结束了,一个女生又是全班第一,而且把第二名甩了三十分。但她每次考完之后,就在班里说考砸了,考砸了。可是每次她都考第一。但是总是考第一的学生比其他学生的心理更加紧张,因为她自己希望一直保持第一,家长、老师和同学也认为她应该考第一,所以她担心考场上出现的一个小失误都会影响第一名的位置。另外,预先说自己考砸了,可以减轻家长、老师和同学对她期望压力,这样如果真的考砸,大家不至于太吃惊,如果没有考砸,还给大家一个惊喜。而中等生不用这么提心吊胆,他们能承受任何结果。优等生比中等生更害怕失败,自尊心更加脆弱,中等生反而具有更强的心理素质。所以,中等生自有他的快乐与发展潜力。二.中等生的成长环境较为宽松家长和老师的关注,固然是孩子所需要的,但不同的关注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只关注成绩不关注成长;如果孩子进步了就得到积极关注,退步了就得到消极关注;给孩子很大的心理压力,干扰了孩子的自我空间。对于一个优等生管教太严历,她的话越来越少,朋友越来越少,把自己封闭得很严实。1而如果中等生的家长对孩子的宽松不是由于失望或者放任,而是由于尊重和宽容孩子的现状,对孩子的成绩不提过高的要求,对他们的课外活动也不横加干涉,对他们并不优异的成绩没有过度的言辞和激烈的态度,就等于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了一个宽松失望环境,宽松的环境则有利于造就孩子宽广的心胸和健康的心态。三,中等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强人的适应能力是外在环境通过人的内心体验造就,外在环境越有弹性,适应能力越强。中等生的情况则可能有时享受优等生的待遇,有时碰上末等生的遭遇,因而中等生的内心体验要丰富一些,锻炼了坦然接受外在环境的心理素质。少一次成功和表扬不会让他们感到很失落,多一次失败或者批评不会让他们感到很失落自责。实际上,这是一很可贵的平常心,即不会依赖外在环境变化的健康心境,有助于孩子适应以后的社会生活环境。四,中等生具有很厚积薄发的潜力那些成绩优秀并受家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