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内容提要:妇女问题,是关系社会文明的重要问题。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对妇女问题始终给以极大的关注。鲁迅的二十五篇现实小说中,有三分之一多是以反映妇女悲苦生活和妇女解放斗争为主题或内容的。塑造了众多封建社会的妇妇女形象诸如:单四嫂子、祥林嫂、爱姑、子君等一系列活生生的妇女形象。本文着重通过剖析鲁迅四篇作品《明天》、《祝福》、《离婚》和《伤逝》中的妇女形象,从而探索鲁迅对中国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路。对小说中几位女性形象共性和个性的分析,从中领略那个时代女性不断挣脱身外的枷锁和内心桎梏的悲壮历程,去感受鲁迅对封建宗法制度种种罪恶的强烈控诉。阐述了鲁迅小说中妇女命运的悲剧性,从而反映出鲁迅先生对中国妇女问题关注的深刻性,同时也揭示出旧中国妇女命运整体时代的。关键词:鲁迅小说、女性形象、反封建思想、悲剧性论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在中国的现代文学领域,鲁迅的小说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高峰。“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鲁迅先生在他的小说里创造的一系列文学典型。如阿Q等也筑起了鲁迅小说在现代文学上的丰碑。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除了有农村农民题材和知识分子的题材外,妇女题材也在小说中占据了重要的一席。尤其是对农村底层妇女命运的关注,更显示出鲁迅先生的批判锋芒和深刻性。鲁迅先生曾说过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那么,妇女题材的介入更是中国的妇女在一个不幸的病态社会中痛苦的挣扎揭示,以便真正的引起疗救的注意。妇女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妇女在社会生活中是否获得自由、民主、平等的权利,是衡量社会解放与否的标志。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妇女,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在几千年漫长而黑暗的艰难历程中,他们受封建思想毒害更深,背负着更为沉重的精神重压,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和感受,中国文化革命主将鲁迅,始终关注着被压迫在社会最底层的妇女。他在1918年发表的《我的节烈观》一文中就对封建统治阶级鼓吹的节烈观,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指出“表彰节烈”其实是强加给妇女的“畸形道德”;在《关于女人》一文中,他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社会制度把女人挤成了各样各式的奴隶,还要把种种罪名加在她头上。”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为我们留下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中的典型形象是:《明天》中的单四嫂,《祝福》中的祥林嫂,《伤逝》中的子君和《离婚》中的爱姑,而且基本都是妇女反抗的悲剧形象典型。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一、愚昧麻木的单四嫂子在《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创作了他小说中的第一个妇女形象——单四嫂子,她是一个在社会里受多重压迫并很符合封建规范的“节妇”,是广大妇女生活和命运的代表。单四嫂子说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单四嫂子自从死了丈夫以后守了寡,便遵循着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观念不在改嫁。就“专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孩子”,她没有什么高深的要求,心中只有她的儿子宝儿。单四嫂子严守三从之规,把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儿子的身上,她的最美好的明天便是儿子成人。宝儿成了她生活的希望和寄托。是她劳动以至生命的意义。所以,她的母爱之心十分强烈。但厄运偏偏降临在穷人身上。当宝儿生病的时候,她心急如焚,去求神签、许心愿、吃单方,但病情依然不见好转。于是又抱着侥幸的心理去将希望寄托在庸医小神仙上。宝儿的死,使单四嫂子失去了明天。她忍受着失子之痛,还要提防蓝皮阿五等人的不轨之心。单四嫂子的生活是艰苦而凄凉的。但是,单四嫂子具有中国劳动妇女坚韧耐劳的性格,她对于明天并没有完全失望,她还希望儿子能在床上复活。她张大眼睛,面对着空虚、冷寂的一切,寄希望于梦幻,希望在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