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自主——三级展示——三级赏识——高效课堂实践策略解析摘要:课堂的最高原则是高效原则,反思十年课改,“高效课堂”依然是尚待破解的命题。如何实现课堂的高效,必须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高效课堂实践策略。一、自主学习的“三级自主”策略。即把自主学习具体化为独学、组学、班学三级自主学习方式。二、课堂互动的“三级展示”策略:独学←→一级展示←→组学←→二级展示←→班学←→三级展示。给班级学生编组编号,并用展示卡来随机确定展示对象。三、课堂评价的“三级赏识”策略。三级学习,学必自主,学必有展,有展必评,以评促学。每一级展示后均依据展示颁发“赏识卡”:个人赏识卡,小组赏识卡,教师赏识卡。关键词:三级自主,三级展示,三级赏识,高效课堂,实践策略。如果说“教育的最高原则是有效原则”[1],那么,课堂的最高原则就是高效原则;有了课堂的高效,才有育人的有效。发端于10年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始终围绕高效这一命题在行动。十年课改,十年探索,付出的努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基础教育课堂的粗放低效,但这一改变并不彻底。反思这十年全国各地一些学校的课改,分析他们的课堂,要么是过于简单,“智育第一,分数唯上”,脱不了传统课堂的印记;要么是过于复杂,操作环节一长串,名词概念一大堆,最终都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堂高效。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经过实践,我们认为,要在新课程理念的全面引领下,研究制定出科学的高效课堂实践策略。有了科学的策略,就等于掌握了落实课堂高效的方法武器。一、自主学习的“三级自主”策略新课程改革,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全新的学习方式,其核心是“自主”二字。作为概念大家理解起来很清晰,然而实践起来却往往十分模糊,不知所措。究其原因,就在于缺乏落实“自主学习”的具体的科学的策略。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自主学习这一基本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三级具体的学习方式来加以落实,从而实现了由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一是独学——开动自我;二是组学——发动群体;三是班学——调动整体。独学以“我”为主,明确目标,弄清任务,制定计划,分步落实。独学考验的是个体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能力与毅力,获得的是自我感悟、体验及可与他人分享的独得成果,或者是困惑。独学的价值既在于此。组学以小组为单位,实现组内双向或交叉互动,进一步具体化为对子之间的对学及在组长组织下的群学。组学考验的是对子之间的默契,组员之间的合作配合,获得的是分享独学成果带来的愉悦,茅塞顿开后的喜悦,及可与他组分享的合作探究成果,或者是疑惑。组学的价值莫外于此。班学考验的是师生角色的准确定位,小组及其成员互动的水平与能力。班学是独学、组学之后的升华,是突破最终学习障碍,验收分享最终学习成果的课堂最后一站,是对独学、组学的最有效的回应。班学的价值由此得以充分体现。独学,组学,班学这三级具体的学习方式,很明显是三个层级的递进关系,体现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认知规律。一般而言,对于任何科目,任何章节内容,学生都要经过这三级方式来最终完成学习任务。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学习过程,同时又是一种适合操作的方法策略,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统一。在实践中,我们总结认识到,这三级学习方式的存在及其发挥作用需要一定的保障条件。首先是科学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的保障。科学和谐的课堂生态环境是上述三级学习方式存在的优质土壤。科学,主要体现在班级的小班化、小组化上。班额大不利于自主学习的开展,因此要对班级进行限额。小组在确立后要不断地加强建设,使其不断地优化。和谐,主要体现在师生,生生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平等化、亲情化、友情化是营造师生关系的三个主要方面或者说途径。平等化是为了逾越师道尊严的等级传统,让学生感受平等,使他们敢说、愿说、乐说,自由自在地表达自我。当下,留守学生、单亲学生等已经成了班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缺乏亲情呵护使他们成了班级中的弱势一方。教师是智者、仁者,因此完全可以担当亲者,对这些学生施加亲人般的呵护。友情化是师生关系的又一层面,师生因友情而众心凝聚,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