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色童谣唱出金色童年中王小学课改示范校创建工作汇报材料为进一步推进新课改工作,我校以创建创新“创新德育教育”为主题,打造童谣文化,让学生在创编和诵读健康的生活童谣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传统美德熏陶。现将工作汇报如下一、具体做法:为抓好“德育教育”的创建工作,我校根据市教研室《关于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在中心校工作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发挥我校童谣优势,先是用童谣规范学生行为,后又让童谣进入课堂,让童谣唱出金色童年。营造氛围,提高品位:学校创建了诗一般的校园文化软环境从入校门开始,两边文化墙图文并茂,都是学生、家长创编的童谣;校园内六个宣传栏里看到精心制作的第六批文明好少年的照片,下配用童谣总结的每位好少年的先进事迹;在办公楼走廊的墙壁上,可以看到学生自编自创的推普童谣;甚至在通往厕所的路上,也可以看到提醒学生的《文明如厕歌》。大力推广,增强自信:学校大力推广学校已有的德育童谣,用人人会背的德育童谣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现在学生已养成了习惯,唱着《放学路队歌》走出校园背着《文明就餐歌》来到饭场,念着《踢毽歌》锻炼身体;升旗有《升旗歌》,学习有《学习歌》,上体育课有《室外体育安全歌》,讲究卫生有歌,同学相处有歌,礼貌用语有歌,做好家务有歌……;学生在诵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画童谣、用童谣等活动中规范行为。学校坚持开展每周一次班级童谣背诵比赛,童谣在学生中间传唱后,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张扬。童谣兴教,提高实效:为使童谣能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我们把童谣进课堂定为学校的校本课程和教师的研修主题分四个步骤七个环节进行:第一步:收集童谣,课堂实践。这中间有两步。第一环节,收集整理,博采众长。发动全体教师,通过翻阅书籍,查找资料,收集与本册教材相关的已经存在的教学童谣,变别人的东西为自己所用。第二环节,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实践,尝试怎样在自己的课堂上有机、适时地引进童谣,要在教案上有所体现。第二步:反思工作,总结模式。这里有一个环节,即第三环节,总结老师们的摸索经验,尝试总结出较合适的课堂模式。第三步:课堂展示,集结成书。这里有两个环节,即第四环节,组织骨干教师结合本年级学生特点尝试做出不同类型的“童谣进课堂”的展示课。第五环节,收集整理童谣,集结成书。第四步:邀请指导,总结完善。即第六环节,展示课堂,并邀请镇中心校、市教体局的相关科室前来会诊指导。第七环节,总结提高,完善发展。经过努力和探索,我们总结出了童谣进课堂的教学模式:一是按学段分,不同学段童谣进课堂方式不同;二是按时间分,分为课前进入、课中进入、课后进入;并将童谣进课堂的模式渗透到各个学科。二、取得的成绩:在镇中心校的大力指导下,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德育教育”的创建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创编童谣集:到目前为止,德育童谣共出版了六本《金色童谣》集。涉及面较广,内容丰富。课题组成员每人一本个人童谣集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分学科分年级,每册教材都有一本童谣集,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规范学生行为,提高学生兴趣:在童谣的影响下,我校学生学业扎实,各种能力全面提升,参加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各类比赛中,共有百余名学生获奖。今年,1名学生征文获市“光辉的旗帜”特等奖,1名学生获二等奖,;六一班的李鑫萍同学获河南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多名学生均获市级奖项。六1班被评为市文明班集体,五3班被评为愚公家乡好少年优秀班集体。童谣提升师德,提高业务能力:童谣的编写,提高了教师的师德修养,活跃了课堂,有效地带动了师生的读书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能力。有3名教师获市优质课二等奖,2名教师获镇优质课一等奖,3名教师的论文分别获省一、二等奖,1名教师的教学设计获省一等奖;1名教师获省课题成果一等奖;1名教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多名教师被评为省优秀辅导教师。童谣提高学校知名度,为学校赢来多项荣誉:在童谣的影响下,我们学校先后获得了“济源市楹联教教育基地”、“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平安校园建设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