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新课改不断深入,教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正确、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长期习惯于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模式的教师来看,这将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将从实践中的点滴做法来谈谈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资源利用的浅薄认识和理解。政治课堂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工具书、教学用具等,教师必须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才能使思想品德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在目前政治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力等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或者因不堪重负而厌倦放弃。调查表明,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已经成为中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政治课堂单调、沉闷的局面,不给政治课注入新的活力,将不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可能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是一种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了解他们学习政治的目的、态度、习惯、方法、兴趣、爱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生活在改革开放时代的初中学生,自主意识增强,他们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绪复杂、情感丰富、对未来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记忆力好、渴望通过学习获取知识。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学习习惯不稳定、会产生逆反心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特点,在教材中从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例如我在教学初一年级“磨炼意志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位同学给某中学生杂志社写了一封信,这位同学说:“我坐不住,生性爱动,上课也不老实,严重影响了学习。我还能改吗?”假若编辑请你们献计献策,写信帮助这位同学,你能做好这件事吗?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在让学生先自学教材中“磨练意志要掌握正确的的途径和方法”有关知识,然后让学生结合情境在自主探究中去获得克服意志薄弱的途径和方法。并且联系自己和班上同学的实际,找出自己的意志方面的不足,提出磨练意志的方案和计划。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思品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开拓学生视野,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早在本世纪初,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孩子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为了强化思品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我在教学初二政治“公民的住宅不受非法侵犯”一课中,把课堂变舞台,“小品进课堂”让全班同学即兴表演,我编排了这样一个小品参与教学:其一,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了民宅,出示搜查证准备进行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最后公安机关强行执行搜查任务;其二,公安机关无搜查证的搜查,遭到屋主拒绝,欲强制执行,屋主无奈只得报警;其三,公安机关为执行任务,敲开民宅,出示搜查证,得到屋主的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分别担任上述三个事例中的角色,以小品形式表演出来,再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上述三个小品中屋主与公安机关的行为正确与否?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