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启动的智商兰州三十一中邱玉美引言:记者采访农民工假如中国爆发战争,你愿意上前线吗?农民工:上前线有户籍限制吗?农村户口可以吗?是不是北京、上海户口的人优先上战场?要暂住证吗?要计划生育证明吗?要上岗证、健康证吗?需要有一年以上完税证明么?我什么都没有,不是党员,不是干部,就是一农民,能上吗?还有,牺牲了大家赔钱都一个价吗?真打的时候,分单双号吗?冲锋前要摇号吗?多久能摇上号?可以站在城管和拆迁队的后面么?记者当时就哭了……一、参与式教学背景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的变化“问题研究”一栏的课题是——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结合学生实际和我校“参与式教学‘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行动参与+思维参与。由于文本与学生自身联系紧密,容易将理论问题生活化,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思想是:1、学生问题要避免肤浅化、教条化、口号化,要使学生从情感、精神的层面上关注农民工现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2、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关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学以致用。3、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对农民工现象的感性认识,拿第一手资料研究问题、展示结果。二、参与式教学片段材料三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材料略)师:同学们先精读材料三,每个同学各自揣摩一个反映做农民工“难”的问题,提交到本组,各小组比较谁的问题最能凸显农民工之“难”,然后说出来我们共享“难”从何来?小组一同学:我看到阿井矿下井工人全都是农民工,他们在上班前都要喝几分醉,为的是壮胆子。师:这是他们下井工作前的状况,大家没看到过他们井下工作的状况,可结合典型事件,说一说这些矿工们“难”何而起。小组四同学:矿难!矿难屡屡无情夺取农民工兄弟鲜活的生命。师:是的,有什么“难”比失去生命更“难”。那么,同学们,这种极端事件却往往强加到农民工身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小组五同学:相互在咬耳朵“没好好学习”。(说这些时刚好和我的目光相对,但我没有停留,他们似乎感到了欠恰当,而继续交流。)小组六同学:矿难发生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下井的是机器人,即使发生矿难,也只是经济受损失,生命是有保障的。师:(顺势利导)那么为什么今天我们的机器人还下不了井!(各小组同学纷纷交流,有主张科技要发达的,有主张经济能力要强大的,有主张自身素质要提高的、有主张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师:大家的交流,老师都基本听到了,哪个组来说一下农民工生存的尊严要靠什么来捍卫?小组三同学:科技,发达的科技。小组二同学:人口素质,是人口素质。教师:科技、现代化、人口素质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三者的和谐统一,才能真正使机器人代替农民工从事危险工种工作,到那时教材上列举的农民工春运一票难求、讨薪难、待遇差、受歧视、住房难、“三金”难买、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就不是问题了,退一步想即便还是问题,解决起来也是我们能够坦然面对的了。三、参与式教学反思情商铺垫:小组一同学陈述的农民工出工前的状况。情商渲染:教师所了解的矿工井下工作境况,下井工人“两块石头夹一片肉”的自我感叹,当地多发矿难的事实。智商萌动:小组六同学——矿难发生有时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下井的是机器人,即使发生矿难,只是经济受损失,生命是有保障的。智商升格:小组三同学——科技,发达的科技;小组二同学——人口素质,是人口素质。教学效益:材料三“怎样解决农民工所面临的问题”的教学,之所以是情商触动的智商,是因为依于学生的生活经历,由情而发,问题针对性强,思维的向度明确,准度自然浮出水面。另外,教师开始从小组一同学问题出发,让学生用“情商”启动的“智商”利器扣准了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子”,涵盖了教材列举的八项措施(见必修二P16),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