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熊绎中学七年级语文导学案课件13自主预学感受新知预学案1、简介作家作品(a)孔子简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代表思想着重有“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启发诱导”、“温故知新”等。(b)《论语》介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四书)《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并称“四书五经”。2、自主预学课文,扫除阅读和文字障碍。特别注意:课下注释中重点字词的音、形、义。导入新课展示目标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历史上的价值。2、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含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文言文翻译能力。3、积累文中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言虚词,能熟练背诵、默写全文。4、理解、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名言警句,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和“为人之道”。检查预学任务导向1.检查课文朗读:①听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②比读:自由朗读课文后小组比读。强调把握字音、断句、语气!③感知: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2、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加以点拨,并进行提炼、补充。合作互学研读课文【合作探究】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翻译,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探究本文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小组内合作研讨)展示交流师生评学【合作探究】根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概括每一章所讲的内容。(小组内合作研讨)第一章:第一句讲学习方法。第二句将学习乐趣。第三句讲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温习,(知识)方能牢固,学习之乐;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第二章: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思德修养。第三章:讲的是不同年龄阶段修身做人的一些做法。第四章:讨论学习方法,说明了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第五章: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想结合,方能所得。第六章:讨论思想道德修养,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第七章:讲正确的学习态度。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弥补不足。第八章: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不贫图不义之财。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第十章:告诉我们时光飞快流逝,我们要学会珍惜时间。第十一章:用国家的帅将与一个人的志向做对比,说明立下大的志向,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十二章:一个人,要有大志,还要善于思考,才能有较大的收获。整合训练巩固提高1、准确翻译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2、找出文中通假字。(1)不亦说乎(2)十有五3、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1)有朋自远方来。(2)不亦君子乎。(3)五日三省吾身。(4)择其善者而从之。4、一词多义。(1)时:学而时习之()元芳时年七岁()(2)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匹夫不可夺志也()5、文言虚词。(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人不知而不愠()(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3)其,回也不改其乐()择其善者而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