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一、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就是要从生活开始•教育原本就在生活的过程中,从生活中形成、提炼和分离出来。(本源)•教育原本就是为学生设计当下的生活和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目标)•教育原本就是在学生现有生活基础上的有效建构。(本质)•教育是以生活为基础,以生活内容为教育内容,以生活方式为教育方式,以生活的过程为教育过程,以生活的角色去理解教育角色。•通过教育活动形成的知识、经验、精神模式、价值体验还要还原到生活中去,接受现实生活的淬炼,到生活中去检验,去感悟,去内化,去提升。•语文从来没有离开过生活,离开了生活就不是语文。1.以生活经验为教学起点《让我的“跷跷板”翘起来》李天超•是温馨的回忆(我有兴趣,愿意参与)•是有体验(有话题,能够参与)•是直观的、生动的(有价值,值得参与)2.以生活的情景为教学的情景青春随感覃春菊•是温馨的回忆(我知道,愿意参与)•是我们的生活(有话题,能够参与)如:我们的青春是什么?学生:青春是悠闲地走在大街上,手上端着一杯热腾腾的奶茶,偶尔又走进书店,泡上一天!•是他们的生活(我不一定知道,我不一定关心,我不一定愿意参与)如:网络达人们怎么说?3.以生活的过程为教学过程《夸父逐日》余映潮为了解决“走”“渴”“饮”“泽”“至”“弃”“道”“化”等关键实词的词义问题,他要求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成语,说出含有这些关键词的成语。学生先后答出了“飞檐走壁”“望梅止渴”“饮水思源”“竭泽而渔”“无微不至”“道听途说”“弃暗投明”“化为乌有”等成语,学生领会了这些成语的意思后,就理解了这些关键词的意思。•这个设计,把一个枯燥的词语解释的教学环节变成了成语抢答与积累的活动。•这样的设计其实就是教学活动化(游戏化)的设计,这种设计种豆得瓜,一举两得。4.用生活体验来深化文本理解•真实体验就是让文本与生活关联起来•真实体验就是让文本与“我”关联起来•语言的品读特别需要生活体验《斑羚飞渡》“猛蹬了一下”•课堂生成都是从生活体验中得来《泥人张》“下雨,才能从鞋底抠出泥巴”5.用生活的角色理解和安排教学角色语文是生活的全息载体,甚至是更集中、更深刻、更抽象、更隐晦的载体。教师在对语言材料进行解构加工的时候,实际上都曾经历了一个“还原生活、厘清线索、梳理结构、明了手法、切中本质”的探究过程,这个过程本身也经历了从纷繁到简单,从混沌到清晰,从苦苦思索到豁然开朗,从一次次试错走向正确彼岸的过程。•教师一旦从这种“学”的泥沼中爬出来,就会很快忘记曾经的痛苦。进入到“教”的角色中的教师是胸有成竹的,是“未卜先知”的,是慷慨激昂的。在这样的角色定位下,教师当然是侃侃而谈,当然是急于求成,对待学生当然是颐指气使甚至是鄙夷不屑。•我从来没有听说有人讥笑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却经常听到教师抱怨:“为什么我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学生就是看不到呢!”——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说话二、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就是要从“一”做起1.目标定位为“举一反一”教学追求的三个层次•举一反三•举一反一•举三反一《泥人张》•从内容的角度概说(教师示例)•从情节的角度概说(自己发现)•从人物的角度概说(自己发现)——举一反一讨论《泥人张》的场景设置•《社戏》的场景在哪?【举一反一】•《最后一课》的场景在哪?【举二反一】2.切口选取一个角度《三招学会写寓言》第一招:虚构故事第二招:化物为人第三招:画龙点睛修改方案:•《一招学会写寓言》——让动物说话——让植物说话——让什么“物”都能说话3.过程集中于一条主线《孤独之旅》•整理行装•体验行程•盘点行囊修改方案:抓住小说的一个要素教法:一点突破,一线串珠•找到了主要人物就找到了小说主题•找到了主要人物就把握了小说情节•找到了主要人物就找到了次要人物•找到了主要人物就找到了描写角度•找到了主要人物就明白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找到了主要人物就找到了小说关键词赏析的方法三、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就是要真诚地和学生对话•关注现场生成•真诚互动对话•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