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城中学校本课程《国学》实施方案一.课程开设的需求: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伟大传统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优秀的传统美德.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养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近代的学生灾难中没有屈服并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历史是不能割断的。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道德传统应该得到继承,因为它所孕育的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在当今的社会中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学校开设了国学课程,就是意在发挥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优势,充分利用传统美德这一优质资源,帮助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强化民族道德意识。以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核心,以诵读经典为载体,以课堂教育为主阵地,以国学校本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营造人人能够吟诵,班班读经典的氛围。通过各种形式诵读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优秀经典诗文中寻求滋养,在文化底蕴中积淀的过程中突出创新人格与现代精神的塑造。二.作用1.传承中华文明。通过诵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传统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之作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2.陶冶性情品德。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使学校成为书香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3.在诵读熟背中增大识字量,扩大阅读量,增加诗文成诵量,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学生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学生在诵读中增强语感,感受文言精华,奠定语文基础,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增加经典储备,从而扎下语文水平的厚实功底。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国学经典进校园,传统与现代有机对接,打造新特色。三.课程的目标:总目标《国学》校本课程通过诵读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力为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阶段目标第五第六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基础上,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感悟、辩论,加深理解;对能力强的学生,引导阅读原文。四.实施教学根据《国学》校本课程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国学课的教学基本方法可确立为“四化”教学方法,即“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这是《国学》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其做法基于以下三方面思考。其一,古人读经书的要求和方法是:“粗知文义”、“略通大义”。在教学方法上,以口授和诵读为主。古代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积淀,逐步形成了以读经为主要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日臻完善的《国学》校本课程体系,是中华民族的教育瑰宝。其二,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记忆的黄金年龄,在这一时期让学生诵读记忆《国学》的精华内容,他们将会终生受益。因此,加强诵读恰好发挥了学生记忆强的优势。其三,“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为今用”,选择“诵读、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本国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2、“故事化”,就是用精典的小故事来诠释古文深奥的哲理,帮助学生理解原文的主旨。《国学》校本课程所选内容,皆中国古典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它蕴含着古人的大智大德,如何让学生破译文章的宏旨要义是教学的难点。小故事中含有大智慧,教学时可把故事引入课堂,用精典的小故事来帮助学生领悟文章的含义,突破了教学难点。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设计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