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VIP免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_第1页
1/2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_第2页
2/2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对于我来说最寻常的事情莫过于读书考试。刚一打开《儒林外史》的时候我也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高三生活。“今日含辛茹苦非我莫属,明朝蟾宫折桂舍我其谁”而这两行字也正是千百年前寒门儒生的心理写照。那背后支撑着他们不分寒暑夜以继日苦读的动力不仅仅是对知识和灵性的渴望,更多的是对功名和地位的追求。科举制度漫袭千年其间一举成名从此高步通衢者自然不在少数,不过更多的人则是白蜡明经名落孙山却依然一战再战。作为一个文人能够科举及第者,自有各路亲友前来投奔。而屡试不中的人即使在自己家中也要受亲人颐指气使横加白眼。有这样的社会风气的包围,再加上自己本身一开始的动机也并不单纯,作为儒生即使是及第成名者,他们中的许多人的心理也早已发生了异化。尽管满嘴的道德文章倒背如流,而实际上做的又是完全另外的一码事────其实和以前他们读书时是一样的事都是为自己谋利而已。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有了智慧无疑是更加危险的事情。反观现在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有人想过那些排着长队等着入党、考公务员的大多数人的脑袋里真正想的都是些什么吗?其实这只不过和高中政治课照本宣科的枯燥一样,都是众所周知却不愿提及的秘密罢了。革命年代的共产党员,那是真正有着忠诚信仰的雄杰,他们不怕牺牲不求回报,只一个威严目光便可震慑面前的反动派。虽然那时候有的情报人员入党时根本就没在党旗下宣过誓,有的人在火线上扔下了一份入党申请书就长眠沙场,但他们做的事流传至今,依然响当当得让我们敬仰。而现在入党的那么多人动机是什么?选拔积极分子的时候硬性指标是成绩排名,可一个人的成绩是他自己的私利成绩越高,只能说明他越“聪明”能说明品德吗?教育本来目的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一个民族强大的根本动力。一个人如果想提高地位的话可以去从政,想聚敛财富那可以去经商,而在经济大潮席卷人心的今天,教育也成为了达到这些目的的手段之一。毫不客气地说现在的教育就是一项投资。一大堆的证书和等级考试火爆异常,可见学生们不见得真是要提高自己的素质,更多的是要求得一个结果。而影响学生观念的显然是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与舆论的宣传。《儒林外史》里的描述通篇有的也只是一群爬墙藤一样的附庸,而岩上松一样的独立者则是少之又少。大户人家想的是升官富贵,弱小者则在寻求趋势逢迎的机会。唯一特立独行的是隐于市井的那些奇士。吴敬梓笔下的他们是一群没有家庭出身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平头百姓。但是他们性格中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了鲜明对照。这是《儒林外史》中唯一闪光的一群人,也是作者在黑暗社会中抱有的美好理想的体现。但是作为活在现实中的我们,盲目去模仿这些无家无业独来独往的名士们是极不现实的。看一看《变形记》里可怜的格里高尔只是因为变身为虫丧失了工作能力成了家庭里的累赘,因此遭到家人的唾弃与厌恶最后居然带着背上的烂苹果孤独地死在了家里。再看看中举前的范进被老丈人呼来喝去,妻子横加白眼,整天陷于卖鸡换米的窘境之中。这些固然是荒诞夸张的故事,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什么物质上的成就,只是一味追求纯澈的品格和超然的故我,那么当面对实际生活的重重艰辛而无力解决之时困,扰自己的必定是来源于内心的巨大焦虑和愧疚。作为一个奋斗的人,我们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不过名著只读几遍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我还需要接着看再看。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