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第一课时“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教学设计昆仑中学朱维华一、教学内容分析“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一节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是“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这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探究活动。此课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变革学习方式,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并习得相关的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创造性思维能力。本案例设计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是:1.酵母菌细胞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细胞呼吸的产物;2.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难点是设计与实施实验方案。二、教学程序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目标及说明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发表看法,并作出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实施方案小组交提问: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分别是什么?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什么?总结过渡到细胞呼吸概念。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家庭如何蒸馒头?如何酿酒?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回忆相关知识回答问题。学生甲、乙分别阐述家庭蒸馒头和酿酒的过程。学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并提出疑问:馒头比较松软是因为含CO2,CO2是由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无氧条件下能产生CO2吗?有氧条件下能产生酒精吗?学生根据初中生物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尝试作出各种假设:学生甲:CO2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酒精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乙:CO2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酒精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丙:CO2和酒精都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温故知新,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科学的热情。该处设计体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流,汇报结果,得出结论启发思维,再探究对学生的假设进行归纳。如何检验假设的正确与否,通过实验来证明。提出问题: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氧气的有无。)因变量是什么?(是否有CO2和酒精产生。)设置几个实验组?(2个。)2.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3.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配制适宜的酵母菌培养液,温度控制在25~35℃。)4.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用演示文稿投影两则背景知识:1.酵母菌的情况介绍(略);2.检测酒精的原理(略)。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无漏洞?教师巡回察看,及时指导。由于本实验难度大,花时间多,教师在课学生丁:CO2和酒精都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产生的。学生分组讨论,选择实验材料用具,拟定方法步骤,初步画出实验装置图。选择的材料用具:酵母菌、5%葡萄糖溶液、澄清石灰水、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橡皮球、锥形瓶、弯头玻璃管、试管、滴管等。根据已有的化学知识,学生依据实验的基本思想设计实验方案。例如,某小组设计方案如下:1.往A、B两个锥形瓶装入配制好的等量酵母菌培养液;2.为检验两瓶是否有气体产生,橡皮塞上均插入一玻管,A瓶另加一支玻管,并用橡皮球通过玻管向锥形瓶内通气,以保证A瓶内有氧气存在,B瓶无氧,图示如甲、乙。3.将A、B瓶分别与装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D、E相连,图示如丙、丁。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学生对上述方案提出质疑:橡皮球间断而持续的通气,会导致D瓶变能力和推理能力。问题唤起思维。在设计实验方案前,设计问题串,引发学生回忆实验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顺利完成实验方案设计。提供学生未知知识,为学生顺利完成实验设计铺路搭桥。完善实验方案,减小实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增强实验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小组内成员的密切配合是实验成功的关键。用最规范的操作收获最贴近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