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子弟为何进城上学为了让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享受最便捷的生活,每到孩子开学,家长就搬到城里的学校周围居住,或买或租;有的妈妈则干脆辞去工作,专职伺候孩子的饮食起居。对于“陪读”这种现象,社会上一直众说纷纭。新学年马上就要开学了,又一批家长开始投身“陪读大军”的行列,其中多数是这样的“陪读妈妈”。当然,还有不少的“陪读奶奶”……学校周围租房价格猛涨,租房也成了陪读家长心头的大事。对于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陪读,公众早已司空见惯。但如今连孩童上幼儿园,也有家长租房陪读了!古有孟母三迁,今有为子择校。孩子的教育是家长们最关心的事情。如今,随着孩子就读,不少家长开始选择在学校周边租房买房,既方便了孩子上学的路程,又方便了家长照顾孩子的生活。“陪读”一词也随之流行。原来,这种现象还只是出现在比较富裕的地区。如今,就连许多本不富裕的农家子弟,也纷纷将家门口的学校置之脑后,想方设法栖身于城镇学校就读了。目前,这种现象在一些地区十分普遍。我们看到,甚至于在有“中国最贫困地区”之称的一些地区,农民子弟进城求学的潮流也显得十分凶猛,连孩子的小学阶段都十分突出。有个12岁的小女孩,从三年级就转到了城关,现在读六年级。过去的两年多里,她的母亲住在每月花80元租来的民房里,专门负责洗衣做饭并督促她学习。而她家所在地的村中心小学,步行最多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有一对贫困山区的中年夫妻,来到城里,靠捡垃圾供两个女儿上学。在我国西北青海、甘肃、陕西等地,这种现象比比皆是。农村家长高涨的择校热情,给城市学校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超载”严重。很多地方每个班的人数都在80名以上,老师的工作量也比过去增加一倍。重点学校人满为患。虽然在这些学校都要比乡下多花很多费用,但是,执著的农村家长们宁愿省吃俭用每学期多掏几百甚至上千元钱的费,也要托关系找后门让孩子往里边挤。农村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凸显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公民享受教育公平的权利,加重了农民教育的负担,造成了落后地区学生失学的增加,导致了教育结构的畸形。西北各地大量农村中小学因教学水平低下,出现生源不足的问题。调查发现,尽管许多地区农村小学的校舍大都改建成了砖瓦房甚至新楼房,可是学校因缺乏高素质的专职教师,许多学校都不开音乐、美术和体育课,更不用说让孩子们学英语、上电脑课了。如今农村学校虽然免去学杂费,但择校风仍然很难控制。因为许多乡下学校不仅办学条件很差,也没有好老师,学生成绩也差,所以家长都愿意把孩子送到教育条件好的学校,哪怕一年花四五千元,也要出去上好学校,去享受城里的优质教育资源。毋庸置疑,当前西北地区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矛盾。农村孩子大量进城上学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农民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贫困地区农村小学的教育水平还很落后,难以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按照就近入学的规则,孩子都应该在家门附近读书。但是必须明白:就近入学的前提是,学校办学质量要相差无几。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城市学校和农村的小学办学水平显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而且上不同的小学也影响到对初中的选择。事实是,近年来的确有不少农村家长,只要稍有条件,就把孩子转到县城读小学。这几年随着小学生数量的减少,一些县办小学也有了接收乡下孩子的空间,尤其是县城附近的一些农村家长,也有了把孩子送往县城读书的条件。加之由于撤点并校,农村学校数量越来越少,学生的上学路自然就越来越远了。过去学校在家门口,学生听到铃响出发都不会迟到。现在要赶七八里路才能到镇里的学校,这么小的孩子,太苦!父母在外打工的,全靠爷爷奶奶接送。这些人年纪大,阴雨下雪天,有的一挂三轮车带好几个,非常危险。对一些家长来说,与其让孩子在并校后较远的完全小学上学,还不如一下子到县城上学更为放心。于是农村学生越来越少,甚至于出现一些“学生比老师多不了几个”的学校。同时有这样两个现象:一是一些年纪小的寄宿学生生活不能自理,容易出现一些意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