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说课稿新乡市二十四中潘红艳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第20章《数据的代表》中,第一节的内容,是一堂概念性较强的课。本节课是学生学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知识的延伸,内容与后两节中“中位数”、“众数”作为分析一组数据的重要依据,对分析问题、决策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能直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二)教学的目标和要求知识目标: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含义及关系,掌握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明确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能力目标: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会对问题进行决策,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情感目标: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探索性、创造性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自信心。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以及其计算和确定方法;教学难点:加权平均数中“权”的理解,灵活利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二、学生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虽有前期的铺垫,但又是在前基础上的提高,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有一定的差距,且学生对统计部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容易,心理上不够重视,就本节课而言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是关键.这个学段的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自尊心强,敢于表白自己的观点,有表现自己的强烈愿望,但大部分的学生正在由形象思维朝抽象思维发展,考虑问题不够全面。三、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的设计为了说明什么是平均数和它有什么特点,我通过实例,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归纳、讨论总结概括出定义;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它的特点,我通过一定的例题加以巩固,特别让学生对“选主持人”问题进行思考、再讨论,既能发现学生对平均数掌握怎样?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我设计了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充分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价值。2.在学法指导上: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学生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指导他们观察分析、探究概念、交流合作,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学习过程。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四、教学程序及设想以“诱发学生的主动性”为出发点,渗透“教育性”,着眼“创造性”,贯穿“实践性”,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参与,在学习中受到教育、发展能力等教学的根本目的。1.创设情境——引入概念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因素一是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二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幻灯片一)展示中考成绩引起学生注意,唤起学生学习需要。这个引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全面了解并分析数据的必要性,初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结构。(幻灯片二)复习算术平均数的概念;渗透加权平均数的概念。这样符合初二学生喜欢探究新奇奥妙事物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观察归纳——形成概念(幻灯片三)利用教材P136“讨论”栏目进行。在本环节学生常见错误是按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生搬硬套。所以在这环节中安排时间时间较长,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方法:先让学生计算,然后安排两名学生上前板演,展示不同结果。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产生认识冲突,指导学生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自己先分析,教师再进行点拨,师生互动排除学生思维障碍。3.讨论研究——深化概念利用学生中常见的“选拔”问题,既是对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也把问题放在学生的最近认知区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安排三个层次的探究:探究1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让学生知道实际问题中光有算数平均数实不够的,引导学生猜想必须给每个数赋上“权”、验证;探究2(质疑)再验证,进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有时间体会“权”的含义;探究3(分析原因)分析、归纳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生活中“不公平”现象。讨论——交流:进而组织学生归纳出权的呈现形式、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