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学生体育活动中的安全教育与卫生监督1.前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教育行政部门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能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怀。《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是以增进中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手段是身体练习,而身体练习中如何避免安全事故以及由于不良的卫生习惯而导致学生疾病的发生,是学校领导和体育老师应该研究和重视的问题。众所周知,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期,是造就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关键时期。《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校在实施体育教学和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卫生健康知识。2.现状2.1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难以满足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虽然国家已经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受经济条件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我国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仍相对落后,学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场地和器材严重不足,尤其是山区和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十分艰苦,而过于狭窄和拥挤的体育活动场地是诱发安全事故的重要因素。许多学校虽然想尽办法来改善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但仍不能满足学生体育活动的需要。在这种环境下,能够正常开展体育活动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要避免体育活动中的安全事故绝非易事。2.2对体育教学中安全事故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体育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主要在室外进行,学生从事的是身体锻炼,伤害事故难以避免。但是许多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缺乏安全意识,特别是在有身体接触的项目(如篮球、足球、游戏等)练习中尤为突出,他们常常做出一些力所不能及的动作,造成自己受伤,同时也可能动作不规范或过大造成同伴受伤。还有许多学生忽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认为准备活动可有可无或是浪费时间,从而导致伤害事故的发生。这样的伤害事故往往是由于安全意识缺乏而造成的。2.3学生缺乏正确的生理卫生常识:在从事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肯定会造成身体疲劳和出汗,学生缺乏恢复疲劳的方法与手段,往往不进行积极性的休息和放松,很容易造成疲劳的积累从而导致伤害事故发生机率的加大。还有许多学生(尤其是男生)不注意卫生习惯的养成,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指甲过长、佩戴饰品以及穿着不符合练习要求的服装等,这些都会给练习带来安全隐患。另外大运动量后不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也是学生缺乏卫生习惯的表现之一(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因而造成感冒或其它疾病的发生。2.4安全卫生监督机制不健全:学校的安全监督职责除了行政部门外主要由医务室来履行,但许多学校的医务室由于人员相对较少,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参与学生体育活动的卫生监督,他们往往是被动地处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的伤害事故。对防范于未然的工作力不从心。许多体育老师也常常忽视对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的卫生监督,如运动量的安排不合理,大运动量练习后没有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身体调整,不能准确地区分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必要的放松整理活动对学生练习后的卫生习惯养成不够重视等。3.对策3.1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在体育课和其他形式的体育活动中,学生主要从事的是身体练习,在活动过程中难以保证不出现任何伤害事故,但是我们应该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安全舒适的练习环境是避免发生安全事故的必备条件,所以教育行政部们要采取有效手段改善学校的体育场馆和设施,为学生创造安全的练习环境。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要经常检查体育设施的安全程度,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体育教师要在教学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遵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