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学语文教材插图用起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插图色彩鲜艳、生动活泼,极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语文老师充分利用和挖掘这一教育资源开展多项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语言、想象等诸多能力,使课堂活力四射,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插图使用率却非常低,辅助教学的功效远没有实现。“务实”的老师和学生往往对文本中的插图视而不见,简单的把插图理解为装饰;即使偶有教师注意到插图的使用,也仅仅是蜻蜒点水,浅尝辄止,并没有对插图进行必要的挖掘,更谈不上对插图背后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拓展。在中学教材中,插图似乎已由“鸡汤”变为一根“鸡肋”。1.就教师而言,中学语文老师更看重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他们把过多的精力集中在课文的分析和指导上,因而常常忽视插图的作用。其实对绝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师而言,还远不是忽视的问题,更多的是轻视的问题。功利化倾向让诸多老师往往是为考点而教学,既然插图本身难作为考点,便谈不上对插图的使用进行研究。另外,多媒体的大量使用,无疑也从形式上替代了插图。2.就学生而言,中学生心理趋向成熟,理性逐渐取代感性,莫说是对插图开始不感兴趣,就是色彩缤纷的网络对其都不能产生太大的反应。插图在学生眼里成了一页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这种变化很正常,但也反映出中学生兴趣转移的极端性。他们企图用轻视或拒绝过去来体现成熟和理性。而这恰恰暴露了中学生的不成熟心理。3.就插图本身而言,中学语文教材的插图多为黑白两色的粗线条勾勒图,远不如小学教材丰富多彩。这也许是编者本身已经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变化,所以不再使用高投入的彩图,但这无形中也便降低了插图的地位,给老师和学生对插图的忽略使用提供了视觉依据。当然,插图本身仅是客观因素,如何充分利用好插图资源,关键还在老师和学生。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既然插图是教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便不可忽视这一教学资源。鲁迅先生曾说:“书籍的画,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是一种宣传画。”一语中的,文本中的插图对于延伸文字内容大有裨益,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学阶段,究竟从哪些方面挖掘插图资源并进行适合中学课堂的教学?1.借助插图,导入文本案例一:在教授《给我的孩子们》一文时,我这样导入:“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下书中的两幅插图(九年级下,P133、134),一幅是孩子把父母的扇子当车轱辘,一幅是孩子把父母的鞋拿去给板凳‘穿’。幼稚的我们总会有许多新鲜的想法和做法,充实了我们的童年,也快乐了我们的父母。同学们结合这图画,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两幅插图让学生感同身受,迅速勾起自己对童年的记忆。这堂课从一开始,学生们便积极发言,气氛非常活跃。巧借插图,导入新课,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和表达的欲望,又为学生的说话搭建了平台。2.借助插图,链接文本案例二:《岳阳楼记》第2-4段是描写洞庭湖美景的段落。师:请同学们欣赏插图(九年级上,p4彩图),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景色。生:远处的山脉若隐若现,湖面广阔无垠,有点点白帆驶过,眼前的岳阳楼坐拥在一片翠绿之中。师:这幅图展现的景色如果用文章中的语言来描述,是哪几句?湖面上的白帆是什么船?湖中有鱼吗?生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生2: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渔歌互答,此乐何极。师:能不能用四字短语来表现眼前的这幅图?生1:烟波浩渺、湖光山色、山水相拥。生2:百舸争流、水天一色、绿水青山。师:看到这幅图景,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同学们还知道描写洞庭湖的其他诗句吗?生:……由欣赏图片而引出一系列的问题,顺其自然的把图和文链接到了一起。学生在老师的链接提问中把握了文本的内容,领略了春和景明时的洞庭美景,进入了文章创设的意境:同时,问题拓展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