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琵琶行—白居易本课的鉴赏目标•1.欣赏作者用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2.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772-846)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陕西邽渭南)人,贞元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因宰相武元衡被刺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以刑部尚书致仕,卒于洛阳香山。时期生活特点诗歌特点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为《卖炭翁》后期(即自贬江州司马到死)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生平与诗作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称为“老妪能解”白居易每做一首诗都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不断地修改,直到她能听懂才把诗定稿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陪太子读书的闲职。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文章要贴近现实,贴近事实,要把握时代脉搏,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琵琶琵琶行行《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在正文前面,作者有一段小序。交代、、和。说明写作的原因,并为全诗定下了的感情基调。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概况凄切诗前小序共138字,涵盖了长诗的基本内容。介绍了写诗缘起,包括故事发生的时地、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处境,定下了人生共伤、知音互感的情感基调。使这篇长篇叙事诗有了很浓的抒情色彩。诗序诗序反复朗读课文,思考、讨论、回答问题•文章主要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明确:第1段:浔阳江头夜送客第2段:江心聆听琵琶曲第3段:曲终自叙身世苦第4段:同是天涯沦落人第5段:琵琶再起青衫湿琵琶行独自弹琵琶欣赏琵琶演奏琵琶感叹世态自述身世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为君翻作琵琶曲却坐促弦弦转急满座重闻皆掩泣诗人琵琶女送客闻琵琶琵琶女的演奏(三次)琵琶女的演奏(三次)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青衫湿一闻琵琶:“主人忘归客不发”基调:悲凉哀怨“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形象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女出场琵琶女出场11、“寻”、“问”、“寻”、“问”…………这一系列的动词,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答:急切、欣喜。答:急切、欣喜。22、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半遮面“?答:矛盾、含羞。答:矛盾、含羞。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此文中,白居易对音乐的描绘可谓绝唱,大量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你能找出几处呢?一:大量运用比喻。二:摹声与比喻结合。三:叙议结合,妙语点睛。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