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犹如春风拂过沁园文昌张朝霞有风吹过的季节,是一种淡淡的情愫,静静的成长历程中,吹绿了柳树,吹开了花朵,也将我的心事吹重,所以我不得不回转身,数一数曾经遗落的一季风尘。20年,当我今天转过身来回头望去,自己的从教生涯已经整整20年,在这不算太短的20年当中,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与干劲,有应试教育指挥棒下的挫败与疲惫,有新课改中的探索与追求,更有在沁园教育这方沃土上的蜕变与成长。一、校本研修,成长的沃土最近几年,参加学校的教研组活动,在“同组互助观课议课”活动中成长。活动中,同组教师都选同一内容上课,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特色,每位老师都有自己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这样,同一内容教师上出了不同风格,听课时也在几位授课教师的对比中,听出了精彩,听出了收获与提高。二、读书学习,成长的加油站我们常常会发现,几乎所有的特级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嗜好——学习,他们充满智慧和灵气的课堂正是得益于他们广博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少教师写论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有时好不容易凑出来一篇文章也是干巴巴的,这其中最关键的原因就是平时学习不足、缺少知识的积累造成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一桶水从那里来?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学习。我刚开始读书时,感觉那些教育名家的著作是那么高深,读起来那么生涩,读着读者就全没了兴趣,总是让它蒙尘,好长时间都不读几页。是学校的“逼”让我慢慢啃出了兴趣,啃出了懂,啃出了与名家心灵的对话,啃出了与另一个自我的赤诚相见,啃出了感悟,啃出了成长。三、上公开课:成长的催化剂不少老师说过:“我们就是在听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也是在上公开课的过程中成长的。”是啊,大大小小的公开课,自己也的确参加过不少,从“擂台赛”到“四赛”活动中的“赛课堂,感觉辛苦,但收获多多。记得中心校刚开展“四赛”活动的第一次“赛课堂,我也参加了讲课,当时讲的是一年级的一篇课文《爷爷与小树》,赛前经过精心地设计与充分地准备,凭着自己多次参加公开课的经验,认为自己不仅领着孩子们读了课文,还进行了知识的灌输,孩子们上课状态特别好,感觉挺好。赛后中心校薛主任在评课时讲的一番话让我反思了很久,他讲到:我们老师们个个素质都很高,讲得都很精彩,声情并茂,可是,老师们,你们想到没有,这一节课中,学生们说了多少?学生们问了多少?课堂上怎么总是你们在讲,他们在听,你们让他们活动就活动,你们让他们读书就读书,总是你们牵着他们走,他们围着你们转?什么时候能让他们牵着你们走呢?后来,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薛主任又结合生本教育的理念推出了“有疑必究,延迟判断”的课堂模式和“五给五让”的课堂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认真地实践、摸索,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出现了这样的场面:学生在小组内热烈地交流、激烈地讨论,每个学生都恨不得多长出个嘴巴来,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见解,每个学生都生怕别人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失去表达的机会。课堂气氛是那样的轻松活跃。一个学生在下课后曾对我说出这样的话:老师,这节课上得真有趣,我们都还有许多问题没来得及讨论,有许多话要说,可时间过得太快了!我不禁感慨万千,这一切都缘于我实践中的收获呀,专家曾讲过:让我们把课堂大胆地交给学生,放手地让孩子们去发现作品中的问题,从而借助一切手段去解决问题,然后让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还不要忘了让他们动笔去写,这样就落实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训练。没想到,我刻意运用到课堂中去,就会取得如此令人欣慰的成效。我也同样在这样的课堂中成长了。其实成长是一件很美好的事,犹如春风拂过,生机盎然。其实我还是那个我,有理想有追求,我知道,春天已来临,成长的道路却依旧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