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县文工团建团6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李培根在庆祝建校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亲爱的校友、老师、同学们:上午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莅临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支持帮助我校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校做出贡献的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人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海内外广大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60年来,在华中科技大学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点点滴滴,远远超出了寻常的想象。有一面旗帜,始终飘扬在华中大人前行的路上,那就是共和国的旗帜。华中科技大学及其前身,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壮大的。正是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学校一直秉持服务社会的理念,耰而不辍。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主动融入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践履大学使命。我们的师生把论文书写在车间里、大地上;我们的白衣战士们活跃在城乡医疗卫生战线上;更有“华中数控”受到某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在共和国60周年阅兵式上一展风采的某型号导弹,其中三项核心技术为华中科技大学所攻克。这些光荣属于共和国。有一些声音,始终在华中大的上空回荡。“科研走在教学前面”、“单一工科不适应学校未来的发展”是具有远见和胆略的声音。朱九思老院长的这些话,至今仍闪烁着思想的光芒。1977年,他在上书邓小平同志的稿纸上奋笔疾书,由此揭开了学校快速发展的序幕。“让医学归于大众”是充满信念和温暖的声音。这是“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院士恪守一生的理念和准则。闻名于世的岂止他精湛的医术,更有那仁者仁医的风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科学技术,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不打自垮”,那是富有智慧和激情的声音。杨叔子先生的这些论断,不仅是对漠视第1页共5页传统文化倾向的一种反拨,更是对重理工轻人文的功利主义教育观的釜底抽薪。从此,华中大校园涌动起科技与人文相融的春雷,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声音在整个中国高教界回荡。只要历史向前,思想的声音就不会沉寂。60年来,“异军突起”、“学研产三足鼎立”、“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国际化办学”、“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声音一样高亢。这些声音,我们不会遗忘,因为它们的背后传承着历史的篇章,挺起了华中大人的脊梁。有一排身影,永远留在华中大的相册里。在中国,血吸虫病曾给广大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自上个世纪70年代起,原同济医科大学魏德祥教授长期深入疫区,不计报酬为百姓送药,不惜代价为百姓治疗,为共和国血防事业献出了宝贵的一生。他去世后,当地村民自发为他竖起了饱含感戴之情的石碑。段正澄院士,年轻时就与企业技术人员、工人们一起摸爬滚打,坚持50余年,成功研制了多个自动化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始终心系国家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潘垣院士,把关于大气水资源的建议亲手递到胡总书记的手里。在华中大泛黄的相册里,还有太多的身影令人难忘。历经岁月淘漉,这些身影愈发清晰明亮,因为年华终要老去,华中大的精神却历久弥香。有一组画面,始终见证着华中大学子的自由和活力。11岁的点团队,这个以本科生为主的科技创新团队,以科研项目为牵引,倡导主动学习,他们的画面定格在中央电视台。2007年4月20日,北京,比尔·盖茨把微软创新杯软件设计大赛的冠军奖杯颁给了联创团队。当自由的种子播入学生成长的土壤,当个体的激情汇聚成群体的追求,将迸发出怎样的力量。创新带动创业,如今已有很多学生成功走上了创业的道路。在颇为功利的社会氛围中,华中大学生的“党旗领航”、“公德长征”、“烈士寻亲”、“情系国旗、传承文化”等活动,特别显现出追求理想、敢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你也许很难想象我们的大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电影;你可曾想象我们的大学生站在中央电视台的晚会舞台与知名主持人同台主持节目;第2页共5页你或许已经知道我们毕业不久的一个学生的歌声成了“中国好声音”。这一切都说明——华中大的教育正在变得生动起来。有一串脚印,始终昭示着华中大校友的风范。王争艳,医疗专业校友,从医28年,平均单张处方不超过80元,最小处方只有2毛7分钱。她说,任何一种病,都有可开可不开的药,都有高中低价位的药,就看医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