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一.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总的来说,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交流大体经历了“有声无言”和“有言无文”两个阶段。其后在语言和实物的基础上,又经结绳记事、契刻和图画三个阶段,方才产生文字。(一)文字产生的过程1、结绳记事2、契刻记事3、图画记事4、陶器刻符5、甲骨文字二、简策和简策制度1.将经过整治的竹片或木板按照一定的形式编连起来,专门用来书写并供人阅读,这种书籍制度就叫“简策制度”,也称“简牍制度”。三、帛书和帛书形制帛书是指写在缣帛上的书籍。帛,是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的通称,又有素、绢、纨、缯、缣之分。今人则以“缣帛”作为用于书写的丝织品的统称。所以帛书又称“素书”或“缣书”。帛书的书写格式沿用了简策的形式,是有界行的(也有预先织成的),其用红色的称为“朱丝栏”(朱介),黑色的称为“乌丝栏四.xx对造纸的贡献2/14第一、新原料的采用和制造方法的改进。第二、使造纸从纺织业中分离出来。第三、对于造纸术的普及和推广亦有一定的贡献五.子书的特点:①②③④⑤⑥“子书”大多非作者生前所成,而是在死后由他人编辑。“子书”号称某书为某子所著,但往往有他人作品掺杂其间。“子书”书名也为后人所加,除极少数外。“子书”一般不具著者的名字。“子书”连篇题也是没有的。“子书”大多不是长篇宏论或事情的记述,而都是单篇的合编,有的还断头断尾,也有的是片言只语集合而成,说不上有什么系统性。六.xx的编辑思想及其历史意义①“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是孔子从事文献编撰坚持的第一原则,也是其编辑思想的集中体现。②“不语怪、力、乱、神”。也就是删去芜杂妄诞的篇章。所谓的怪、力、乱、神,就是宣扬怪异、暴力、叛乱和神鬼之事。③“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攻,治也。即专持异端观点的危害可以休矣,也就是要持中庸之道。④“多闻阙疑”,“勿意,勿必,勿固,勿我”。所谓多闻阙疑,就是要求多听,多看,对有怀疑的地方加以保留,而不必妄改。在进行必要的校改时,则应采取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主观的态度。七.史记的体例及编纂的特色1.体例:3/14以人为纲的独创体例①②③④⑤⑥2.特色:1.首先在选材上,《史记》博采古书及档案材料,除了采用《六经》中的资料外,还博采《世本》、《国语》、《战国策》、《楚汉春秋》之类的古书,用裁剪、熔铸的方式加以改编。2.其次在编撰体例上,《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3.开了后世“论”、“赞”的先河八.xx关于汉字的六书:1)象形2)指事3)会意4)形声5)转注6)假借九.史馆制度:史馆是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为修《隋书》而设立1史馆独立成立2宰相监修国史3史官资料提供制度化4编修前代史书及本朝国史5隋唐以后诗人修史被禁十.类书1定义:类书是辑录文献中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丽词骈语等,按类或者韵编排、以便巡检和征引的工具书。简单地说,类书是采撷群书,“本纪”共12篇,以年月为序记录历代最高统治者政绩。“表”共10篇,以表格、按一定顺序记录人物、事件。“书”相当于后来的“志”,共8篇。“世家”30篇,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历史传记。“列传”共70篇,为将相大臣、王公贵族等人物传记。4/14以“论赞”引发史评始于《史记》。区以类部,以便巡检和征引的工具书。2唐代著名类书:《北堂书抄》《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十一。历代图书的编辑特色.1xx图书编撰的特点第一,就编撰形式而言,汉代图书的编撰体例已渐完善。注释成为汉代经书著述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二,就图书内容而言,以经书编撰为主,其他类型著作也很丰富。2xx南北朝图书编撰的特点第一,就编撰机构而言,秘书监作为官方主要修书机构的地位得到巩固。此外,北齐文林馆和北周麟趾殿也参与了图书编撰活动。除官方编撰图书外,私家图书编撰活动也相当盛行。第二,就图书内容而言,这一时期图书编撰有四个特点:一是史书大量出现。二是由于魏晋玄学的影响,不少著作侈谈老庄,以道释儒。三是志怪小说较多。四是多体文集开始出现,文学著作受到史无前例的重视。第三,就编撰形式而言,抄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一种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