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与艺术考古晚期犍陀罗艺术的几种佛像样式沈爱凤(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I502I)[摘要]阿富汗和阿姆河流域晚期犍陀罗佛教艺术、不同于早期犍陀罗艺术和印度本部佛教艺术、其佛像造型产生了一些重要变化,对以后的中亚和我国佛教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对阿富汗一带迦毕试、哈达和巴米扬千佛洞等佛教艺术样式展开讨论,以探讨晚期犍陀罗艺术的特征。[关键词】大贵霜故地;佛教艺术;犍陀罗艺术[中图分类号]J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07)0I一0064—04自大乘佛教产生以来,佛教转而渐次北移至中亚的希腊一巴克特利亚故地,即贵霜大夏,而后再东传我国新疆地区。大贵霜本部所产生的这些佛像样式,和阿姆河流域的贵霜大夏佛像样式一样,是介于西北印度和我国新疆之间的佛教文化,它们承接了希腊化、印度和波斯的遗风,为佛像的东方化和大型化奠定了多样化的基本格式。一、迦毕试佛像样式迦毕试样式(Kapisastyle)是佛教美术造型的重要样式之一。在巴米扬以东,距喀布尔80公里,就是古城迦毕试(Kapi·a),其希腊地名为亚历山大里亚,阿德·高卡松(AlexandriaadCaucasum),为亚历山大大帝所建,即今阿富汗的贝格拉姆(Begram)。这里曾是贵霜帝国夏都,有高达l0米的城墙和多处寺庙。著名的弥兰陀王问经里的主人公就出生在迦毕试城。迦毕试遗址主要有派特瓦(Paitava)和邵托拉克(ShOtOrak),这里出土有公元三到四世纪的雕刻。l930年,法国考古队在这里发现了大量埃及罗马、中东、印度和中国的遗物,证明这里是多种文化交流的重要中心。这里的佛像造型与希腊样式犍陀罗佛像造型有很大不同,兼容了波斯袄教的影响,创造了火焰纹样的背光模式。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派特瓦出土的舍卫城神变大奇迹佛(图1),此外还有燃灯佛授记本生立像(Dipamkarao这两种佛像头光和背光都有火焰纹,头光边缘为锯齿纹。迦毕试佛像头光边缘的锯齿纹,被认为属于犍陀罗艺术的晚期特点。大奇迹佛》正面站立和手施无畏印都延续传统,但佛身粗短,脚下似有火焰,用悬于空中的轻盈造型以象征神异,整体造型变得极为概括,双肩出现火焰,背光的边缘也是火焰纹样,背光里出现了化佛,为帝释天和大梵天持着蘑菇形的华盖邀游空中,两肩旁有小的神变坐佛,右侧的坐佛好象是犍陀罗苦修佛陀形象的缩小版本,脚两旁也各有供养小神灵,左侧缺失。图1迦毕试,舍卫城神变大奇迹佛还有一种((石造双神变立佛》的造型,基本特点与大奇迹佛相同,有邀游的帝释天和大梵天,双肩两侧为带华盖的火焰纹坐佛,但足下出水如悬于荷花池上空的表现方法具有浪漫主义的象征意味,与犍陀罗的写实样式有所不同,下有五朵莲花,两旁为荷花化生的小童子作礼佛状。燃灯授记本生立像》的睑部特征具有典型的蒙古人特征,其右下侧的小立佛为犍陀罗造型的缩小再现。迦毕试“焰肩佛”和贵霜钱币为佛教火焰纹之始,但火焰纹之缘起应与古老的袄教传统对光明的崇拜相关。玄奘曾提到贵霜王“于两肩起大烟焰”的神变。贵霜人善于调和各种宗教,例如在迦腻色伽钱币的正面,刻有萨珊火祭坛形象,而反面则为佛像(图2)。迦腻色伽钱币上国王双肩出现了火焰,为祆教圣火的象征,显然,贵霜国王已经被神化。此外,安息(帕提亚)、塞种和大夏月氏均喜收稿日期;2006—10—23作者简介:沈爱凤(1963一).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历史和理论。南京艺术学院学报LoLjzALoFzNJ—NGARTs—NsTITuT1E一羹,÷与设甘纛FI鬲ARTs,DE∞一D三¨8q\o-、。美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图2迦腻色伽卜_世金币好简洁、直拙的形式语言,这种造型也就影响了迦毕试的佛像造型。换言之,从草原入主中亚的民族把他们的美学理想融入了佛陀的形象之中。本杰明·罗兰德(BenjaminRowlande)认为迦毕试样式的“僧侣色彩浓于人文色彩”,换言之,犍陀罗造型那种希腊人文主义的、写实性的、理想化的优美风格,已经转化为概括的、正面的、宗教神秘主义的造型。罗兰德认为,其艺术意义在于,简洁的造型,“使佛像可以雕刻得非常高大,这些高大的佛像并配有多种不同的手势可以表现要说明的事件,从而代替了早期通过叙述才能达到的效果II。巴米扬大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