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指导方案第一部分:教学设计(备课)一、备课标与教材(20分)(一)准确理解、用学科语言描述、运用课标的具体目标要求。(10分)主要包括学生运用工具书识字词、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可细化为10个具体的目标。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5.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科技作品和非连续性文本。6.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7.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能独立完成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清楚明白;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能根据需要进行缩写、扩写和改写。8.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9.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能制定活动(研究)计划、搜集资料、体验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10.能制定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在语文学习中,学生能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二)分析、确立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10分)教材是“教学材料”的简称,是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的载体。根据课程标准10项具体目标所指向的领域,分析、选择教材(文本)的重点教学内容、难点教学内容。二、备学情(15分)(一)从知识的角度,明确分析“学生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什么”和“学生需要教师指导解决什么”。(5分)(二)明确分析预测出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5分)(三)明确分析预测出学习困难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5分)三、备教学目标(25分)根据课程标准10项具体目标指向领域、结合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选择、确立下列教学目标,即通过本课题学习,学生达到的目标要求:(一)基本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如运用工具书识字词;一般阅读方法的训练等。(5分)(二)了解、体验、认识、掌握知识或方法产生过程的目标。如阅读中的五项层次中的较高层次;了解文本的五大表达方式等。(5分)(三)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认识、解决问题类的能力目标。如对文本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口语交际中的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目标等。(5分)(四)利用文本的人文、情感、思想等教育类目标。(5分)(五)教学目标准确、内容具体、可操作、可评价;描述规范。(5分)四、备教学评价(10分)(一)依据教学目标,以“当堂检测”为主要形式,设计教学评价验证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5分)(二)体现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具体、可操作性强。(5分)五、备教学方法与媒体(10分)(一)运用活动建构教学论选择主要的教学类型。从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情景体验、实践探究等四种类型选择一种,列出主要的教学策略。(6分)(二)提高多媒体使用效率。(4分)六、课堂教学过程中活动的设计(40分)(一)依据教学目标、并且按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或者多个活动;体现活动建构教学论的五大主张。(10分)(二)体现“构建动场—自主学习—交流探究—综合建模”的基本程序。(10分)(三)活动设计体现教师运用活动建构教学论中,有关教学类型的主要教学策略。(10分)(四)教学过程体现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流程,禁止以单纯的知识演绎代替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