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细节提升历史课堂魅力——以人教版必修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为例高一年级历史张亮蕊摘要:自新课改以来,在新叙事史和新文化史发展的背景下历史课堂引入了建构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框架,基于此历史细节的运用可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课改精神,也开拓了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新视野,为我们提供了对当代教学本质认识的新思路。现我结合《鸦片战争》一例的课堂实践活动,探究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原则与操作实施中的注意事项,浅析历史细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及意义。关键词:历史细节;课堂教学;鸦片战争本课课程标准要求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西方列强掀起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开端,同时也揭开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历史的序幕。我认为一堂课要围绕一个中心和灵魂进行教学设计。本课我以中国近代化为主线,中华民族的觉醒为辅线,以历史细节演绎本课线索,重点解析鸦片战争前夕中英差异以及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难点探析两次鸦片战争促进民族觉醒的程度。旨在说明战争给中国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文明进步,促进中国出现了一些新认识和新现象。主要通过史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揭示战争不仅显示了先进的工业文明对落后农业文明的巨大优势,也昭示了落后、自大、自我封闭意识所付出的巨大代价。本课我以蒋廷黻“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不肯给外国以平等待遇,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不肯给中国以平等待遇”这句话导入。整体为为三篇来进行:第一篇为云翻雾起——寻背景,第二篇是血雨腥风——看过程,第三篇为风雨飘摇——论影响。第一篇设疑存思:有人认为鸦片战争纯粹是林则徐偏激的禁烟运动激化了中外民族矛盾所致。你认为这种说法合理么?为帮助学生解决该问题我通过几个历史细节片段再现战争爆发前夕的中英差异,在此基础上掌握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礼单”:天体运行仪和望远镜;座钟一架;天体仪;地球仪;奇巧椅子一对(能随意转动);毛瑟枪、连珠枪;铜炮、榴弹炮数门;军舰模型;以及英国的土特产若干。———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国“礼单”: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摘编自《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国看西方:材料一:以羊牛肉磨粉为粮食,食之不易消化,大便不通立死。每日食后,以此为通畅圣药。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亦惟茶叶是急,英吉利较近,皆不能离此。———琦善材料二:至茶叶、大黄两项,臣等悉心查访,实为外夷所必须,且夷商购买出洋,分售各路岛夷,获利尤厚,果然悉行断绝,固可制死命而收利权。———林则徐《鸦片奏案》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所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摘自乾隆帝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之国书,1793年马戛尔尼看中国:材料四:清帝国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而它胜过其邻船的地方只在于它的体积和外表。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国现象:中国官场上官员恩宠不衰的法宝为“多叩头少说话”。康熙一朝的重臣明珠:臣子们想到的计策,再高也高不过皇上的指点。臣子只须听皇上的吩咐办事,皇上怎么说,臣子们就死心踏地,勇往直前的去办,最后定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英国现象:而同时期的英国已经出台《权利法案》形成君主立宪制。即便乔治三世竭力培植亲信,建立了国王所控制的内阁,而后年仅24岁的小皮特组阁,解散由国王控制的议会,举行议会大选,并在选举中获胜,组成新内阁,王权受到很大削弱。材料五:由于鸦片的进口而“漏银”,“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年,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引自黄爵滋的奏疏材料六: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