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第三只眼睛2005年,我的读书生活更多地是为了擦亮教育的第三只眼睛。因而,我的选择显得有些特别。我读得比较完整而又能够促使我行动的大都是一些企业管理方面的著作。组织理论创始人彼得·圣吉曾因《第五项修炼》备受赞誉,而他的另一部优秀作品《经受考验》其实才是体现他核心思想的代表作。该书以“学习化组织“的理论为基础,揭示了长期以来西方高层经理人抱怨的“我们不能从自己身上学到东西”,也就是说创新的实践无法在他们自己的组织内普及的原因,这也正应了我们常常说的那句“墙里开花墙外香”的老话。彼得认为,创新的实践不可能自发地普及,你必须要考虑将经验标准化。沃尔玛为什么会成为全球500强第一?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能遍布全球?原因就是把经验与流程标准化了。于是,我们不再抱怨“墙里开花墙外香”,而是开始把那些富有推广价值的经验标准化。其中,既有躬行者的反思,也有专家学者的审视。只有大家都能按照制定的标准去做了,大批量生产才成为可能。慢慢走下来,墙里的花香竟也在墙里弥漫起来。另一部著作是迈克尔·哈默的《新组织之魂》。迈克尔·哈默在书中的许多论述,今天正在我们的眼前变成现实。这位被公认为是《企业再造之父》的世界著名企业管理思想家,他理想的企业组织应该从过去的企业是“头脑”而员工是“双手”的文化中脱胎换骨,大公司不再与小公司迥然不同,大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像小公司的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他认为,在小企业中,不需要有人指指点点。为顾客服务并为他们创造价值,意味着公司把每一个员工都看作是负责事项工作的专业人员,而不局限于工作职责的那一小部分工作。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做到最好,你有义务为顾客服务,而不是一味等待老板的批准许可。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小企业越来越多成为市场的中坚,在香港的29万家注册公司中,雇员少于100人的占99.3%,而美国是98%;而且,在香港少于10人的公司已占87%,而在美国则有86%的公司少于20人。中国的公司发展趋势也同样朝向了这样的格局,这样的倾情当然需要迈克尔论述的企业文化。我不可能去创办这样的公司,但却从迈克尔的论述中受到启发。因为,这实际上是一位未来的老板向我们提供的一份用人清单中的质量标准。把这样一些标准反映在我们的职业教育中,就有了从培养目标到课程、教材、学制的改革。2005年,在潍坊开始了新一轮的职业教育的静悄悄的革命。喜欢彼得·德鲁克本来是因为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2005年,他一本回忆录《旁观者》又走进了我的读书生活。这是一本有些独特的回忆录,因为它记录的完全是其他人物的故事,而作者本人在书中却始终袖手旁观。不过读到最后,你终于明白,作者始终在书里藏着一双冷峻而犀利的眼睛。他细致入微的体察,入木三分的解剖,无处不在的反思,都使他成为一名一点也没有旁观的学习者,别人的间接经验与教训成为他获取巨大成功的翅膀。你不得不佩服他——一位既像狮子更像狐狸的智者。作者曾经很诙谐也是很认真地说过,20世纪50年代,他曾经研究了大学中所开设的所有课程,发现其中只有两门对于培养管理者最有帮助:短篇小说写作和诗歌欣赏。诗歌欣赏可以帮助一个学生学会用感性的、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影响他人,而短篇小说的写作则培养人的那种对于人以及人际关系的细致入微的体察。事实上,作者正是在“旁观”中修习了这两门最有帮助的课程。原来,与人交往也可以成为一个人成长的理性课程。过去很有些蒙眬的想法被德鲁克说清了。很幸运,2005年,《哈佛商业评论》进入了我的视野,于是,市场精神、精益教育、菜单式自主培训自然地进入了潍坊教育的决策。还有,路长全的《软战争》告诉我们“不要用管理骆驼的方法来管理兔子”,哈罗德与海因茨的《管理学》使我坚定的了进行以质量管理为导向的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构想,而余世维先生的《赢在执行》甚至成了我们再造机关文化的“圣经”。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们的第三只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