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小学班级凝聚力的形成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体制的不断完善,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先着手分析了班级凝聚力的概念及其作用,再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了依靠班主任的正确领导,班干部对班级秩序的维护和模范作用,完善的班级制度对小学生的制约作用,并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来加强小学生的团体意识这四种有利于促成班级凝聚力形成的途径。关键词:学生与班级凝聚力形成一、班级凝聚力的诠释凝聚力指团队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对团队的向心力,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也有人把凝聚力定义为这样的一种力:团队使成员积极从事团队活动,拒绝离开的吸引力。团队的凝聚力不仅是维持团队存在的必要条件,而且对团队潜能的发挥有重要作用。班级凝聚力是指在班级共同理想的指引下,经过师生的一致努力而形成的一种是有明确的导向功能和育人性质,有益调动广大学生学习,工作,活动积极性的整体力量。它是班集体得以维系的灵魂,是学生工作发展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因素。班级作为一种正式的群体,是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班级凝聚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班风、校风、学风建设的成败。班级凝聚力是形成优良班风、校风、学风的前提。二、小学学生的心理特点花朵,艳丽多彩;学生,五彩缤纷;一年级的孩子,更是多彩多姿,天真烂漫。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七岁,身体才刚刚开始发育,而智力发展正处于旺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1)对现时的空想。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很模糊,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2)认为凡是动的东西都是活着的,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感觉,会思考的。(3)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文章中的意义而死记硬背。例如,一首唐诗能够很流利地背下来,但从诗中抽出一句就不能自由地背诵,都得从头背起,否则就接不下来。还有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等等。(4)感到紧张而受约束。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5)自尊和骄傲。一年级学生出现一种特有的自尊感,认为自己是学生了,长大了。他们开始模仿高年级学生,喜欢独立。这是即幼儿反抗期之后力求摆脱父母而独立的第二阶段。有时还像幼儿那样撒娇。(6)对老师的态度。一年级孩子对老师,尤其是对班主任,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称班主任为“咱们老师”,对其他老师仅叫“老师”。老师说的话,对他们很有权威,常常用“咱们老师说的”,周围论据和判断是非的标准老师成了他们心目中的“高、大、全”形象,他们绝对听老师的话,时刻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总之,一年级的孩子身心发展是比较迅速的时期,他们一只脚迈进童年,另一只脚还在幼年,身体进了学校,心理还依恋着幼儿时自由自在的玩耍生活,显露出一些童年期的特征,两个发展时期的交替转换,构成了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三、如何形成小学一年级班级凝聚力(一)班主任对学生要关爱作为“一家之长”,班主任应该关心这一集体,爱护这一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员。真正地从内心爱他们,关心他们。能使他们感觉到老师真心的爱护,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从而使得班集体真正成为团结向上,充满温暖,充满爱意的集体,有极强凝聚力的集体。班主任爱学生,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学生要以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为前提。能将学生看作是一个平等的对象来看待。古人韩愈就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说法。班主任不要以老师自居,动辄就训斥、挖苦、讽刺学生。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师要象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要公平,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成绩的好差、相貌的美丑、经济条件的好差而对学生另眼相看。对学生要始终表现出关注和热情,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奖励和批评。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