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言万语找一个字代替李淑琴有幸拜读了闫合作先生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感触颇深。王崧周曾高度评论读这本书“如沐春风、如饮甘饴”。而我更觉得这是一本能“脱离凡尘,净化心灵”的书籍。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捧起这本书,每每心中都能荡起层层涟漪。有一首歌叫《找一个字代替》,有句歌词是这么写的:千言万语找一个字代替,才发现爱是最深的痕迹。当书本纸张从指间划过,书本由厚变薄的时候,千言万语也只剩下了一个“爱”字,满书都弥漫着爱的味道。孔子——古之圣人,万师之表。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而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是给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整个东方文化以深刻影响的卓越先驱。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首创私人讲学之风的伟大拓荒者。卢志文校长曾给一位青年教师题过四个字“无孔不入”,意思是不深入研究和学习孔子,就不算入教育之门,就算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师者。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这些中国教师的“根”。看过这本书的人首先一定会有感于孔子的教学之恋。那是怎样的一种教学之恋?周勇先生诠释那是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热、隽永的“教学之恋”。孔子与教学,竟有如柏拉图式的爱情。最早听过“柏拉图式的爱情”,那还是在师范的一堂政治课上。似乎还觉得有些可笑,现实的生活居然还有脱离物质的纯粹的超乎一切的精神恋爱?直到现在我彻底的错了,被孔子的教学之恋给打败了。教学是孔子的“恋人”,他把最炙热的爱给了教学,而且孔子痴恋教学,其痴迷程度就像柏拉图将自己的全部“爱情”奉献给“真理”。正如闫合作先生说的一样: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虽仍有理由抱怨,但终究没有遭遇战争和流离失所,也没有陷入知识百无用处的绝境。我们有“工作单位”、“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不要四处“找学生”。我们拥有的正是孔子没有的。而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之下,当前许多教师却总是缺乏教育的幸福感,一度迷失在从教之路上,正如我自己便是一度的迷茫、迷茫。反观孔子呢?他的从教之处不是在河边的柳树下,便是在如山丘的杏坛上。可谓是“居无定所、教无场所”,甚至在“游学”的过程中还险些丧命。是呀,正如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所言:孔子很孤独,有时他很彷徨,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可是就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舞台上,孔子却痴迷地爱上了教学。从30岁执起教鞭开始,直至去世,孔子最喜欢的事情就只有教学,孔子可是在无人叫他去教学的情况下,仍然兴高采烈地教了几十年。他的教学之恋可谓是超乎了一切,否则他那只狗死了,他怎么会连一个用来埋葬它的“盖”都买不起。向学生收“一刀肉”也不过是即兴说说而已,学生不交,他也不会因此而不爱教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