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启发学生的想象,使之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切的体会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够正确翻译课文;(2、能够流利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细腻生动的描写、清晰明了的思路;(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赏析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感受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神奇妙。【教学方法】主要践行“自主学习”的教学类型。朗读法,讨论法1、诵读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如此。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现表演者的高超技艺的写法。3.延伸阅读法。可让学生通过类似文言文章的阅读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构建动场】我国古代有很多名人,今天我们学习的《口技》就是反映古代口技人高超的艺术才能。展示视频《洛桑学艺》,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了解口技。二、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学习】作者作品简介(学生课前搜集整理,老师补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板书课题后,解题、简介作者,教师补充: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这篇课文记述的就是一场在围幕中表演的绝妙口技。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中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诵读课文【自主学习】1.初读。要求小声朗读,查好易错字词,读准文章。(课前小组长负责自行处理)2.听读。听老师读文章,纠正读音,划好停顿。3.借助注解和工具书,认读课文中的生字、生词。4.读课文2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四、疏通文意【交流探究】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理解难懂的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小组讨论。2.查字典,给下面的字注音,并写出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少顷(shǎo)犬吠(fèi)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意少舒(shǎ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几欲先走(jī)吠fèi(狗叫)叱chì(大声责骂)倾qīng(斜)顷qǐng(短时间)3.听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停顿、节奏、表情)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字和词的含义。5.齐读课文。6.理解课文中的疑难词语。可让学生先找出文中的疑难词语,然后分组讨论。应重点理解的词语是:“厅事”、“欠伸”、“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施”、“毕”、“绝”、“意”、“曳”、“指”、“名”。7.掌握活用的词活用的词是指有些词本只届某一词类,但有时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中,可灵活用为另一类的词,随着词性功能的临时转化,它们的意义也就相应地发生某种变化。活用词概念不必从理论上给学生讲,只要学生理解这些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可)。“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动词,作“喂奶”讲。“善口技者”中的“善”是动词(原为名词),作“擅长”讲。“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是动词(原为名词),作“说出”讲。“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动词(原为名词),作“举行宴会”讲。8.先让学生找出表时间性的词语,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它们的不同用法(结合完成“练习三”)“一时”,同时。“忽”,“忽然”突然发生。“既而”两事相继发生。“是时”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少顷”、“俄而”、“未几”,在很短时间内发生。9.出示本文古今异义词,由学生比较古今不同含义。“会”(适逢)“厅事”(大厅、厅堂)“施”(放置)“闻”(听见)“奋”(卷起)“但”(只)“虽”(即使)“走”(跑)10.学生找出本文表示事物的数量的词,比较古今的不同用法,并填上适当的量词。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