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情景创设以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为背景,从课堂教学的视角对课改后小学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情境创设、调动积极性、“数学味”与“生活味”、小组合作学习、算法多样化、数学活动教学、“三无”现象、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等方面。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分别进行了溯因研究,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下面是我们教研组经过共同讨论列举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几个误区,分别加以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一、要有针对性的创设情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课程实施建议”中又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前不久听了一节《认识乘法》,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的一角”。老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的,它们在啄米呢还是在吃虫子?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它们是要到桥这边来呢还是要过桥去?生7:那两座房子拿是小鸡家的拿是小兔家的?生8:远处的白云在飘动着,好象在欢迎我们小朋友呢!……至此,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老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学生又不断有新的发现。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凌春燕用这个开头向我们提出了疑问:情境创设到底为哪段?我们教研组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这样的情境创设,不是在上数学课,虽然气氛之热烈是空前的,可课的性质却变了。其实,在出示情景图后教师只要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两种,即鸡和兔)它们是怎样站立的?(兔子是每2只站在一起,鸡是每3只一堆)接着引导学生2只2只地数小兔,3只3只地数小鸡,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求小兔和小鸡各有多少只。这样,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地捕捉了数学信息,初步感知了“几个几”的生活现象,为接下来学习乘法的含义作了必要的准备。我们知道,数学的来源,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也不能拘泥于过多的非数学信息,不能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问题的另一方面,新课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复习铺垫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常常有老师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种把知识咀嚼烂了再喂给学生的所谓“铺垫”,对于发展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利的。可见,创设情境和复习铺垫也不矛盾,并不是所有的数学教学都必须从生活中找“原型”,选择怎样的引入方式取决于教学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学习起点。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问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知识,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善于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课堂上教师可联系一些学生平时喜欢而常见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