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二课时)《左传》《左传》积累万花筒让你展才能检查同学们用圆形图归纳的文言知识积累:文言知识积累1、古今异义: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4、通假字:2、学习曹刿的爱国精神。1、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和民本思想;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理解课文的主旨,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重点)(难点)导思1.曹刿和鲁庄公分别是怎样的人?导思2: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体现了曹刿怎样的军事见解?人物形象人物对话导思3.曹刿是如何向鲁庄公论战的?论战论战关键词:政治远见导思4:长勺之战的胜利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感悟•理清文章的思路:初读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事件发展:•战前——战中——战后•曹刿活动:•请见——参战——论战探究第一段1、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2、他为什么要“请见”?3、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3、乡人劝阻,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齐师伐我”(即对鲁国来说是正义之战),“公将战”直接原因:“齐师伐我”;根本原因:他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衣食分人——官僚贵族(刿:小惠未遍);祭品弗加——神灵身上(刿:神弗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人民尽职责(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乡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应当由掌权者处理,与己无关对乡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认为应当由掌权者处理,与己无关对表现曹刿的思想品质有反衬作用。反衬作用。•探究第2段:1、曹刿与庄公二人的表现分别是什么?表现出各自的什么特点?2、体现刿指挥正确的句子?3、本段表现了曹刿的什么能力?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段介绍了战争的哪两个过程?曹刿:“未可”,“可矣”,等待时机,观察时机——善于抓住有利战机鲁庄公:“将鼓之”,“将驰之”——急躁冒进,“鄙”“齐师败绩”,“遂逐齐师”果断谨慎反攻和追击•探究第3段:•1、表现庄公“鄙”的句子?2、一“未可”为何?3、齐人三鼓后为何“可矣”?4、二“未可”为何?5、后为何又“可矣”?6、总结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最佳时机是什么?7、从本段可以看出曹刿的战术思想是什么?•1、“公问其故”(取胜而不知胜因)•2、“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3、“夫战,勇气也,……彼竭我盈”•4、“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视其辙乱,望其旗靡”•6、反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追击时机——其“辙乱旗靡”之时•7、注重观察敌情,注重士气,注意抓住有利战机。请同学们归纳曹刿和鲁庄公的形象:•1、用泡泡图归纳曹刿的形象。•2、用括号图归纳鲁庄公的形象。曹刿我眼中的鲁庄公《曹刿论战》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曹刿,这位公元前684年长勺战争舞台上的主角,他的毛遂自荐的精神、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把握战机的卓越才能、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然而人们却忽略了这场战争中的另一人物鲁庄公姬同,往往认为这个人物是不值得一提的。对此,我一直很有几分不平。试问:如果说当年不是他起用人才,曹刿的军事思想能得以实施,鲁国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吗?你觉得鲁庄公有哪些可贵之处吗?曹刿爱国的深谋远虑果断谨慎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在人才层出不穷的今天,鲁庄公的形象难道不使人倍觉亲切和可爱吗?愿为今朝众多的“曹刿”呼吁有更多的“鲁庄公”!•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请同学们归纳本文的主旨本文通过对齐鲁“长勺之战”的记叙,重点记录了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战争中取胜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稳重果断,刻画了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也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这篇文章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什么?1、详略得当,结构严谨,前后照应2、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形象。3、用对话交代情节和刻画人物曹刿论战曹刿请见关心国事深谋远虑指挥若定三问三答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战前准备未可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爱国热情政治远见谋略过人战争经过战后总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军事才能愿:同学们抓住大好时光,一鼓作气,超越自我,攻克难关,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