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在人格上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关注学生,投入真诚的情感,用心灵赢得心灵,师生心心相印,感情交融。只有这样,才能引起老师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真正密切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的效果。首先,应关注学生,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了解学生个性特长,理想。这样就可以在教育学生时,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群,在他们身上打着时代和社会的烙印。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原因,学生的情况也复杂多变。当今学生生活在社会,家庭,学校的高期望,严要求中,学习压力和心里负担较重。因此教师在工作应多进行换位思考,做学生思想工作时,多沟通,工作方法因人而异,循循善诱,多肯定学生的长处,多寻觅学生的闪光点,舍得感情投入,善于捕捉教育的最佳契机。多多琢磨教育的方式,方法,要有耐心,恒心。在我所教的班级上有一个男生,在家里也比较听话,可性格较为内向,学习基础较差,脾气比较倔强,还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习气,常常因为一生气就惹出大事来。初一刚来时,和同学因为小事就打架。但是我抓住他平时尊敬老师这一好品质作为切入点,对他说:“我知道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老师对你好,你心里知道,也做出了许多回报老师的事情。班上一些事务与平时的一些活动,也是你最积极,你是一个本性善良,有良心的好孩子。请问你一时冲动打了架,你想过老师和父母的感受吗?不仅给班级摸黑,自己也受损啊!”孩子一听,眼泪就流了出来。之后的日子,他遇事情冷静了许多,也常常找老师解决。还有这样一个学生,平时我很留意分析他的心理和观察他的行为。慢慢地我注意到他是一个学习上严重受挫的孩子,自信心明显不足,学习压力自然就更大了。上课时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甚至该记笔记的时候都还望着老师,一直目不转睛的看着老师,下课时盯着书看也不出去玩。我抱着绝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态度,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有步骤的找他谈话。首先重塑他的自信心,帮助他分析学科优势,让他发现自身闪光点,相信自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相信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付出必有汇报。接着和他谈理想,抱负,告诉他理想是人生路上的航标,让他确立好自己的航向。并对他说:“你能行,相信自己,只要真正付出就会有汇报。”在老师的深切关注下,黄建同学逐渐恢复了自信。学习上开始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渐,我们听到了他爽朗的笑声和体育场上矫健的身影,上课时开始发言,下课时也不耻下问。经过一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试想一下,如果老师不细致深入的了解学生,而是遇事则大动肝火的责骂学生,必然会导致负面效果。老师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的了解每个学生后,进而投入“师爱”。师爱:即老师对学生的爱,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心理成分,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关心,鼓励和表扬上,而应该是一种升华的爱。一种在教育实践中需要由老师有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它注重教师内心深处对学生某些个性特征的情感体验和倾斜。教师对学生的爱有激励性和感化作用。学生们往往很注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并把这种评价与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人格价值联系在一起。教师若能将爱的阳光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将是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而学生若能得到老师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将会得到由衷的赞许和诚挚的鼓励,自然而然就在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使他们乐于接受老师的教导,愿意改正自身的缺点,积极上进。而师生在不断的交流接触中,心灵与心灵不断碰撞,这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也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必然会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的反馈,形成一种尊敬老师的爱的回流。使师生的心紧紧的贴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打开学生的心扉,让学生倾吐心里话。作为老师应有宽容之心,多从学生利益和科学管理出发,多从学生角度体验揣摩,发现他们潜在的优势和特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渗透与扎扎实实的日常教学工作中。哪怕是一句暖人的话语,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细小的举动,也会给学生深刻的体验。当学生意志徜徉时,你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