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沁园春雪》南墅中学赵娜教材分析:《沁园春雪》是毛泽东同志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朗读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感情。2、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3、体会本词中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4、熟练背诵这首词。过程与方法目标:1、理解《沁园春雪》的思想内容,抒发的革命豪情。2、掌握欣赏诗歌的一般方法,能通过想象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感受诗人的形象,体会诗人莽莽原野般宽阔的胸怀,巍巍高原般宏大的气魄,坚定的信心,充分获得审美的愉悦。2、体会作者作为一代风流人物要为中华民族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抒发了对当代无产阶级和人民无比信赖和热爱的激情。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练习朗读,体会词作展现的意境和作者抒发的革命豪情。2、难点:理解本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反复揣摩品味本词凝炼的语言,想象本词的美妙意境,以及作者博大的胸襟。学情分析:诗词的教学要强调朗读,但学生们朗读的技巧能需改进,在朗读中体会和感受毛泽东的伟大情怀和胸襟。学生对于精炼优美的语言理解也应注意。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自主探究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回顾写雪名句: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杜甫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韩愈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等等,不胜枚举。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咏雪名篇:《沁园春雪》。(板书课题)二、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指名念,学生明确。三、简介写作背景: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为了国家的前途的人民的利益,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激情澎湃、气势恢弘的词作,让我们先通过朗读来领略一下它的魅力!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影片,听配乐诗朗诵,要求听准每一个字音,并领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小声跟读。多媒体出示《沁园春雪》的影像资料,学生欣赏范读。欣赏完引导学生思考:1、初听这首诗,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谁能来谈一谈?明确:豪迈、气势磅礴、激昂有力等。2、教师引导:想象一下,诗人站在海拔千米的塬上,祖国河山的壮丽景色展现在眼前,心中会涌起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明确:自豪、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怎样朗读才能读出这种激情呢?结合刚才的范读,你认为朗读这首词都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发言,明确:语速不能过快,注意抑扬顿挫,语调激昂处应充分表现出,关键性的字句应重读,停顿应适当等等。4、学生根据这些要求,开始练习朗读。教师指名朗读,并适当评价,也可学生互评。学生再读,注意朗读技巧,不断改进。五、细读课文,研读赏析:(一)、学习上阙:1、集体朗读上阙。2、多媒体出示题目,学生思考:①、词的上阕写了什么内容?那几句话是总写?②、“望”字在词中的有什么作用?望到了什么?③、望到的景色中哪些是动景,哪些是静景?这里有两个比喻句很精彩,你能找出来吗?它们好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①词的上阕写北国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总写。②统领下文,(一直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望到了长城、黄河、山脉、高原。③长城、黄河是静景,山脉、高原是动景。“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精彩,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让山、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给人精神奋发的感觉。3、上阕末尾三句诗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这三句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