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四步走2013-11-2609:59:36,作者:黄雅芩,来自:湖南师大附中“1012,是一个拥有强大正能量的班级!不管压力多大,相信我们每一位都能——点燃正能量,爆发小宇宙!哦耶!加油!”班会活动中刘格菲振臂一呼,全班奉上了热烈的掌声和呐喊声。孩子们经常会散发出让人振奋的“正能量”,为什么班级能成为他们心目中能持续辐射正能量的巨大“能量场”?回望这一届三年的带班历程,我觉得,自高一以来一直坚持开展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活动,通过优化班级“微环境”,以个体发展促进团队建设,以团队提升带动个体进步,实现互帮互助,优势互补,打造有激情、有爆发力的优秀班集体,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蕴蓄正能量:合理建构,慎选“头雁”建构学习小组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合理。怎样才算合理?首先是小组的划分。其一,小组划分要体现相对平衡。分组时应考虑男女比例、走读生和寄宿生比例、成绩优劣比例等,将全班学生相对均衡地划分,这是未来公平公正竞争的基础。其二,小组划分要注意优势互补。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满足学生个性心理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优势互补、个性互补等因素,为以后的互助合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其三,小组划分要注意阶段调整。班级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小组划分后决不能一劳永逸,班主任要因时、因事制宜,抓住教育契机及时进行调整。两年多来,让我印象最深的调整有以下几次:第一次是在高一上期学期过半,我发现从各学校汇集过来的学生,组内很容易抱成一团,但和其他组成员的交往不是很融洽,甚至有各自为阵的倾向,我戏称为班级“分裂割据”。利用班会讨论我指出,这种看似良好但仅局限于本组的团结,实际对个体的长远交往不利,也对班级整体发展不利,我们要舍得剪除最初的“情感脐带”,扩大自己在班级的交往面。经讨论,大家一致同意打乱重新编排,并尽可能不与原组成员同组。这次调整促使班集体在形成的起始阶段就实现了整体融合。第二次是在高二新班组建时。我以原班成员为主体,将新进学生均匀分配到八个小组,并要求原班学生担任组长来传帮带,副组长由新进学生担任。这一调整使新进学生很快融入了各自小团队,并能有机会在团队及班级中崭露头角。第三次是在进高三之后。之前按成绩优劣均衡为主分组的方式,将成绩优秀的学生分散,不利于优优联合,分层教学。于是,我们将班级前24名自由组合,形成第一梯队的三人小团队;后24名自由组合,形成一个中等层面的三人小团队;特长生因经常会缺课去学专业,则单独组合。前两个层次的团队自主组合,形成六人小组。这样一来,既保障了组内同层次学生的结对互助,又加强了不同层次间的合作互助。这几次大调整都是针对具体问题及时采取的应变措施,成为不同阶段有效推进小组合作的重要一环。第二就是选组长。组长是一个团队的“头雁”,其素质与能力、态度与行动等,将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建设。组长如何产生,是教师指定还是学生自主,授权者不同,管理为谁服务的定位不同,约束力也不同。如何确定组长,我尝试过以下几种方式:其一,老师指定。这种方式只适用于高一小组初建时期。因为学生此时互不了解,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应适时体现,要力争让综合素质高的孩子先冒出来,这对班级后续的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方式和原则明确后,如何实施?一是要善于观察和评估。军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考察期,哪些学生思想品质好,哪些领导能力强,哪些服务意识浓,基本可以判断;中考和入学考试成绩也可做参考指标。能力与成绩两个指标要注意综合起来评估:初高过渡是一个很考验孩子的转型期,如果成绩相对落后,学业还“自顾不暇”就承担太多的管理任务,对孩子发展是很不利的;个别孩子品行欠佳,很易“振臂一呼,应者云集”,在班级未定型时期,不宜“擒贼”来“为王”,因为这样很可能让班级发展一开始就偏离航向,风险太大;个别成绩特别优秀但综合能力稍弱的,可以尝试定为组长,以助其明白不能只关注个体的学业成绩,要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批孩子培养得好,将成为推动班级的“中流砥柱”。事实证明,高一第一批确定的八个组长,不仅成绩优异,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