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欣赏《但愿人长久》•这首歌的词是谁写的吗?定风波二、学习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人生观。三、走进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四、了解背景•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春。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五、赏析小序•1、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2、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赏析小序•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译文: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2、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明确: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六、朗读正文•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情感•3、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七、疏通文意注释定风波:词牌名。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名螺丝店。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已而:过了一会儿。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吟啸:放声吟咏。芒鞋:草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料峭:微寒的样子。斜照:偏西的阳光。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译: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译: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八、赏析文本•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赏析•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明确: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