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声母与歌唱的“字正腔圆”“歌唱是建立在语言上的由发声伴随音乐而在时间中有机结合的艺术。”[1]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富于音乐性的字腔是歌唱语言区别于说话而胜于说话的本质。所以“字正腔圆”是世界上各种风格歌唱艺术追求的共同目标之一一、对歌唱中“字正腔圆”的理解“字正腔圆”既是歌唱技术准则之一,也是歌唱审美准则之一。早在先秦典籍《乐记·师乙篇》说:“倨中矩,句中钩,累累乎端如贯珠。”[2]寥寥数语简明地阐述了歌唱中“字正腔圆”的审美观:通过合乎发声状态的咬字吐字,字与字之间像是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连在一起,美轮美奂,使人赏心悦目。而清代由音乐学者徐大椿撰写的声乐理论巨作《乐府传声》,更详尽地从“口法、传声吐字声韵、顿挫、曲情”等方面记载了歌唱的经验,很好地归纳了何谓“字正腔圆”。歌唱时合乎“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撮、合)”规范为“字正”;“口法”描述:“何谓口法?每唱一字,则必有出声、转声、收声及承上接下诸法是也。”[3]道出了汉语中唱一个“字”应包括的内容;“自出声之后,其口法一定,则过腔转腔,音虽数折,而口之形与声所从出之气,俱不可分毫移动。”[4]则描述了字中韵母在行腔中的过程和要求,从而达到“腔圆”……总结以上经典记载,“字正腔圆”通俗地说包括三层意思:一是在歌唱时声母(辅音)交代要清晰合乎五音的咬字要求,韵母(元音,有时归韵到辅音n、ng)吐字要准确,合乎“四呼”的吐字要求,归韵要到位清晰;二是在咬字吐字过程中就已经加入了情感,因情感需要出字出声;三是咬字吐字的整个过程要吻合“腔圆”的技术要求。二、“字正腔圆”的实践根据“字正腔圆”的歌唱要求,“依字行腔”一直是歌唱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出声——引腹——归韵”也就成了歌唱中达到“字正腔圆”练习的载体。在以往的歌唱语言训练中,对于韵母(引腹——归韵)的训练非常重视,训练中有内容、有方法。如应尚能先生建立了“以两种音色为根基,其他母音向两母音音色靠”的韵母训练方法。宋承宪认为“语音的声母在前,出声后韵母在后,嗓音靠韵母定型,所以嗓音训练主要谈韵母的训练。”[5]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了各母音的发音特点,总结了各母音之间的联系,从而练习时从易到难,不同母音之间可以相互依靠,提高练习效果。而对于声母的练习在认识或者具体措施上相对薄弱。虽然宋承宪、邓子玲分别创编了带声母的以“字”出现的练声曲,但重点强调的是韵母的行腔要求,而对声母的演唱要求,或者“依据声母不同特点要循序渐进练习”等方面却没有更深入研究。三、声母练习的意义(一)声母的练习是形成歌唱语言“字正”的基础“出声——引腹——归韵”是“咬字吐字”的过程,而“出声”(声母的发声)是“咬字吐字”的第一步,练就了正确的出声,即按照“五音”的吐字要求准确练习,才可能有清晰的吐字,实现“字正”;在歌唱时,为了能使每个字在不同的音高上都能出得正、传得远,歌唱的出声要比平时说话时在“喷、吐”的力度方面都要做得更夸张、更灵活,而如何把握“喷、吐”力度、灵活度,只有通过多次的训练才能真正成为一种技巧。(二)声母的练习是形成歌唱语言“腔圆”的助手歌唱中韵母要求在打开的腔体中发声,即元音要求多形成于口腔的后部,且竖向感较强。在练习初期,练习者为了打开腔体统一母音位置而调节韵母咬字的状态,在实际发声中很容易出现声音满口发而没有集中点或没有高点、用气不灵活而使气息僵硬、舌头硬而使腔体堵塞……此时,用声母带动韵母发声恰恰能解决以上碰到的一些问题,帮助形成良好的歌唱腔体,使之“腔圆”。(三)声母的练习还有助于歌唱情绪的表现歌唱的目的就是为了表达情感,合适的出声是表情达意的良好手段。当表达热烈奔放的情绪时,吐字要敏捷有弹性;当表现轻松惬意的情绪时,吐字要轻巧而柔和;当表达悲伤愤怒时,吐字要强而有力。这些不同的力度、速度、敏捷度的把握就需要精心练习声母的吐字技巧,从而形成灵活的吐字能力,为提高歌唱的表现力服务。正因为声母在歌唱语言形成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歌唱学习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声母特有的优势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