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南宋·辛弃疾积累与“梦”有关的古诗词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筠《商山早行》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李煜《浪淘沙令》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tiǎo)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dí)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fà)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醉里挑灯看剑,可怜白发生!(梦境)分析在梦境中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将军“翻”不仅仅有演奏所有乐器的意思,更渲染了梦境中战场上激烈的气氛。“秋”不仅点明季节,还渲染了战场上肃杀的气氛。(现实)结合词句分析,在现实中作者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主题:整首词梦境与现实,虚实结合,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年华逝去的思想感情。辛弃疾(1140----1207),字坦夫,又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军事家、文学家。21岁时,他在家乡山东历城拉起了一支两千人的队伍,与金兵作战。23岁时,他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历史上,南宋政府苟且偏安,辛弃疾积极主张抗金北伐,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迫害。42岁时被弹劾罢官,赋闲家居。1188年,辛、陈二人“鹅湖之会”讨论抗金大事。陈同甫力主抗金所作文章,笔力纵横驰骋气势慷慨激昂。曾多次上书,痛斥秦桧奸邪,倡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曾两次被诬入狱。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所提出的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1)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壮士(将军)形象;(2)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和战争场面(看宝剑、听号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都是雄壮的画面;(3)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4)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豪放,直抒胸臆。苏轼认为《江城子密州出猎》“颇豪壮也”,请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1)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年事渐高、英武豪迈的爱国志士形象。(2)从内容(题材)上看,描写一次密州出猎的场面,都是雄壮的画面;(3)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4)从语言风格上看,多个动词和典故的运用,豪放自由。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秋瑾《满江红》豪放词的发展历程:预备阶段:奠基阶段:顶峰阶段:延续阶段:北宋早期范仲淹的《渔家傲》;北宋中后期以苏轼为首大力提倡写壮词;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和陈与义、朱敦儒、陈亮、陆游等词人以爱国恢复的壮词统治了整个词坛;南宋后期豪放派的词作逐渐沉寂。清代秋瑾被认为是旧时代最后一位豪放词人。诉衷情【南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问题:简析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