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郴一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努力培养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人才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春节一过,很多2014届高三的学生将走进大学自主招生的考场,接受各大名牌大学的选拔。在我们的校园中,自主招生考试已经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今天,我想借开学典礼的机会,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自主招生的历史与现状。2003年,教育部在22所高校首批启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其目的是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状况,建立多元录取体系。自此,我国高校招生在高考录取之外,拥有了自主选拔录取、定向录取、保送录取等多种方式,考生升学有了不同的渠道。截至2012年,试点高校已达90所,绝大多数是211和985工程大学,通过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累计公示自主选拔录取资格考生19.8万人,实际录取了10.7万人。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对自主选拔录取的定位予以明确:自主选拔就是要着力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份《指导意见》是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十年探索的总结和提升,也将是未来自主招生考试变化的风向标。弹指一挥间,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探索已经走过十个年头,到如今已经有了清晰的定位:选拔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人才。可以这么讲,自主选拔正在逐渐实现其依托高考框架却又弥补高考不足的功能。现在,自主选拔录取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都有了重大改革。从考试科目上看,2013年,北约华约卓越三大联盟都进行了瘦身。以北约为例,其初试科目由原先的五科调整为两科,分别是:报考理工类专业的学生考数学、物理,文史类专业考语文、数学。同时打破文理科限制,允许文理科学生互选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考生的专业兴趣。华约联考的初试环节也减为两门,笔试必考科目为数学与逻辑,物第1页共4页理探究与阅读与表达为二选一,总共两门。但并不规定文科考生必须要选择阅读与表达,理科考生必须选择物理探究。从考试内容上看,高校自主选拔的考试题目越来越贴近选才目标。毋庸置疑,自主招生考试,成了许多优秀学子跨进心仪大学的一条重要途径,它也因此成了这些年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自主招生的历史与现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尽管各大高校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但是,自主招生选拔的是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这一点是共同的,我认为,这符合高中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这也为我们的教育教学,特别是自主招生的备考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名校需要的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人才呢。首先,具有学科特长与创新潜质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在其《故都的秋》曾经这样说过: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无独有偶,着名学者梁实秋在其《散步》中也说过类似的话: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是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有情趣的人,萧索的秋,司空见惯的散步,都会变得有滋有味。在学习中,有情趣的人,更容易激发符合自己潜质的兴趣。有了兴趣,有了对自己兴趣的坚持,在心灵深处,就会保留纯粹的空间和梦想,更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就会始终充满热情和探索的好奇心。有情趣的人,他的心态会非常的平稳,生活会更多地充满阳光,学习和工作会变得更加有效率。这样的人,将更容易适应特别强调自觉自主自律的大学生活,也更容易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在2013年北约的考题中,有三道颇受争议的题目。一是用北大、清华、高考、状元4个词编一段150个字的笑话;二是以北京雾锁车迷路为上联对下联;三是将《刘三姐》的一段歌词山中只见藤缠树,世间哪见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扩充为一个500字的故事。不少人认为这题目有些雷人,是怪题,但是,北约一位招办负责人则表示,这其实在第2页共4页一定程度上是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力和文化素养,这题目不错。编笑话、对对联、讲故事,这些在平时的考试中不常见的试题,表面看起来是雷题、神题,其实背后大有深意,切不可等闲视之。不关注生活,没有生活情趣的学生,被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