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盛唐山水田园诗盛唐是唐诗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由两大诗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和两大诗人(李白和杜甫)开创了唐朝一代诗风,代表着唐诗的最高水平。盛唐诗人大多有较浓厚的理想色彩。写作重视神似,偏于写意,强调主观感受,追求灵感,这也就是严羽所谓“兴趣”。盛唐诗歌多浑厚真朴之作,尚自然,致力于表达真情实感,注重通篇浑成。一些诗人已经善于把深层的主观感情融合到优美的自然景物描绘之中,创造出情韵悠长的意象,这就是殷璠所谓的“兴象”。宋代严羽把“气象”一词用来表示时代创作风貌,并有了“盛唐气象”的概念。他认为盛唐诗的气象是“浑厚”。浑厚的含义主要有三点:一是厚重有力,用笔雄劲。二是浑朴真厚,感情沉实。三是凝整浑成,气足神完。换言之,是说盛唐诗有力度,有深度,有风度,是标准的唐音。一、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人。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他们的诗歌多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志。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二、山水田园派产生原因(史39页)社会原因之一:盛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富庶,文人士大夫有足够的条件漫游各地,或生活于农村,优游林下,寄情山水;社会原因之二:佛、道思想影响。唐代儒、释、道三家并行,不少文人受佛、道出世思想影响,喜欢清静,爱好自然;社会原因之三:由隐入仕的社会风气。一些文人为了早做官,先当隐士,闹大知名度以待朝廷征召。这种被视为“终南捷径”的社会习尚,刺激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文学自身的原因: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魏晋时期出现完整的山水田园诗。东晋末陶渊明开创田园诗派,南朝刘宋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山水诗牢固占领诗坛;王绩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张九龄“首创清淡之派”。这些都为山水田园诗的繁荣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三、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成就之一: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丰富诗歌的意境;成就之二: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诗意与画境的结合,对前代山水田园诗加以继承发展,扬长避短。四、孟浩然1、生平: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四十岁离家求仕未果,在“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哀歌中离开长安。长期漫游江淮吴越之间。晚年依旧过着隐居生活。开元二十八年因病不治而终。2、思想:孟浩然既有儒家热衷功名的理想和追求,又有求仕未果后的真心归隐;这种仕与隐的矛盾一生都纠缠着他的头脑;理想破灭后,洁身自好、保全人品。3.诗歌创作描写山水行旅和隐逸生活的诗作最能代表孟浩然诗歌的风格。他的山水诗或写游历所见各地山水景色,或写家乡自然风光。其中往往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在以景自娱中融入了旅愁乡思的情怀。如《宿建德江》、《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的田园诗主要是写隐居生活的高雅情怀和闲情逸志。如《过故人庄》、《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等。孟浩然的其他抒情小诗《春晓》,脍炙人口,久传不衰;《寻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清新自然,明白如话,而意趣、境界全出。4.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风格大多是平和冲淡,清新自然,不尚雕饰,而又能超凡拔俗。清沈德潜评论说:“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唐诗别裁》)闻一多说:“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唐诗杂论》)2.孟浩然的诗歌语淡而味浓,正如沈德潜所论:“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他的诗歌善于运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意蕴,创造出清远拔俗的艺术境界,蕴含了浓厚的情致韵味。语淡:是指其诗语言浅易、叙述平直、意境冲淡高远。“真孟浩然不是将诗紧紧的筑在一联或一句里,而是将它冲淡了,平均的分散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