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文学知识简介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是戏剧的主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着戏剧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戏剧(舞台艺术)提供基础实现价值戏剧文学(剧本)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以及人物台词的心理情绪、动作、上下场等等;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话(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如:(农民赶驴进城,遇到无赖)无赖:吃饭没有?农民:吃了。无赖:我问的是驴。农民:(转身对驴子就是两耳光)他妈的,城里有亲戚也不说一声。舞台提示+人物台词戏剧文学的特点: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的高度集中的原则。第二、剧本必须要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戏剧文学的语言特点:一是要求高度的个性化和充分的表现力。二是要求精练、含蓄、便于激发人们的想象。三是要求明朗动听,能琅琅上口,清亮入耳。戏剧文学的分类:按照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话剧、诗剧、歌剧、舞剧、戏曲。按照内容性质,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所谓正剧,就是能反映悲喜等思想感情的复杂变化的戏剧。按照题材所涉及的方面,可以分为现代剧、历史剧、神话剧、科学幻想剧、童话剧、儿童剧。按照篇幅规模,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中国古典戏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国粹,她以富于艺术魅力的表演形式,为历代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而且,在世界剧坛上也占有独特的位置,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剧。话剧则是20世纪引进的西方戏剧形式。起源于秦汉,成型于宋元,成熟于元杂剧,经历明、清进入现代,如今有360多个剧种。曾先后出现了宋元南戏、元代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及近、现代戏曲等四种基本形式。中国戏剧宋元南戏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它用南方曲调,韵律、宫调均无严格规定。其唱法富于变化,有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乐器以鼓板为主。由于南曲声腔与北曲不同,因而二者风格迥异。[6]《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白兔记》、《琵琶记》、《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等。元代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与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窦娥冤》、“四大爱情剧”的《西厢记》、《拜月亭》、《墙头马上》、《倩女离魂》、《赵氏孤儿》明清传奇明清传奇是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戏曲形式。它在产生于元末,在明初流传,到了明嘉靖年间兴盛,至万历而极盛,并延至明末清初,作品之多号称“词山曲海清代地方戏是古典戏曲的第三个阶段。它和近、现代戏曲有着共同的艺术形式。清康熙末叶,各地的地方戏蓬勃兴起,被称为花部,进入乾隆年代开始与称为雅部的昆剧争胜。至乾隆末叶,花部压倒雅部,占据了舞台统治地位,直至道光末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