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下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策略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既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具有主体性。那么,学生为什么具有主体性,在教学中如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呢?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过程中的必然存在,但并不是说它在教学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不但难以表现,甚至还会受到打压。那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呢?一.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准则,也是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性,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学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而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前提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没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没有保障,其主体性就根本难以发挥和实现。可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专制和不平等的关系,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教师担当独裁者的角色,教育管理者把90%的精力放在了如何限制学生上面。因此,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真正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学生成长的合作者的现代角色观和以学生为本的现代学生观,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换位思考,要真诚、无条件地接受和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适当迎合学生的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发展水平、个性特点和身心状态,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会赏识学生,积极期待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和交往;善于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让每个学生都能真实、自由、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二.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我国新课改中极力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独立、主动、自觉、自我负责地学习和对学习的自我定向、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和自我评价,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其自主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自主学习具有能动性、独立性、有效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完全垄断着教学过程,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和接受学习,其主体性受到严重压制。现代教师是“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郭思乐教授在为期九年、涉及100多所学校的主要依靠学的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生本教育改革实验表明:“学生需要我们信任他、组织帮助他进行自主地学,它比接受外界的教,来得更深刻、更丰富、更有效。”教师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从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向主要依靠自主学习,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重要的方面和最集中的体现,是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关键。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除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外,还要掌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策略,它具体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个方面;更要掌握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程序和要求。自主学习的具体教学指导模式很多,有以人际互动为取向的教学模式、以意义建构为取向的教学模式和以学习自我调节为取向的教学模式等。教师除了掌握这些具体指导模式外,还要掌握一般的指导模式及其要求。我国学者庞维国总结的且经过实证研究证明,能有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般模式是: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自学教材内容、自学检查、集体讨论、教师讲解、练习巩固和学习小结。三.实现学生主体性的根本:改革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讲授式,这种方式有其优点,但局限性主要是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在教学中享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则被视为“有待灌注的知识容器”,不能全身心地参与教学,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即使教师有所提问,其问题大多是对先前学习材料的回忆,答案往往也只有一个,并且都是教师预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