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2、业精求勤荒于嬉,行成与思毁于随。——韩愈3、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4、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有关古人勤奋读书的成语:①囊萤映雪(车胤、孙康)②悬梁刺股(孙敬、苏秦)③凿壁偷光(匡衡)④韦编三绝(孔子)⑤程门立雪(杨时)(程颐)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古今异义:①臭古义:今义:气味难闻的气味②走古义:今义:跑行走③再古义:今义:两次第二次④汤热水食物煮熟后的汁水古义:今义:古今异义:⑤或古义:今义:有时或者⑥趋古义:今义:快步走,奔向趋势⑦遗古义:今义:给予,赠送遗失、遗留⑧假借虚假,与“真”相对古义:今义:古今异义:⑨县官古义:今义:朝廷掌管县政府的官员⑩博士古义:今义:官名,国子监的老师一种学位名称①弗之怠。②走送之。③益慕圣贤之道。④无鲜肥滋味之享。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⑥当余之从师也。⑦不必若余之手录。之指“笔录”这件事。代词,指“书”。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可不译。结构助词,的。一词多义: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间,可不译。①无从致书以观。②俯身倾耳以请。③以衾拥覆。④以中有足乐者。⑤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连词,表目的,来表修饰的连词,不译因为,连词/把,介词因为,连词介词,用一词多义:腰:挂在腰间,名词活用为动词。手:用手,名词作状语。词性活用:①腰白玉之环。②不必若余之手录。①四支僵劲不能动。②同舍生皆被绮绣。③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支”通“肢”,肢体。“被”通“披”,穿着。“辨”通“辩”,辩论。通假字:三种情况三种情况在疏通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结构。第一、二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艰苦的求学经历。细读感悟第三段:如今学子优越的求学环境。第四段:扣紧赠序文体,说明写作意图。再读课文,说说作者幼年时对学习的态度如何?他求学时遇到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态度:“余幼时即嗜学”(1)致书之难——“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困难与解决办法:借书、抄书“手自笔录……不敢稍逾约”(2)从师之劳——“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求师“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奔走之苦——“负箧曳屣……足肤皲裂而不知”受人照顾“媵人持汤……久而乃和”(4)寄旅生活艰苦——“主人日再食……缊袍敝衣处其间”乐以忘忧“以中有足乐者……不若人也”写同舍生与“我”求学条件不同有何作用?同舍生:“皆被绮绣……烨然若神人”“我”:“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序号读书生活情况宋濂年轻时现在的太学生1衣2食3行4书籍5求师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奔走之劳无从致书以观……不敢稍违约。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用文中原句完成下面表格: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无冻馁之患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余立侍左右……则又请焉阅读课文,思考:和诸生求学对比,意在说明什么诸生求学1、衣食2、住行3、老师4、书5、求师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作者通过对比,想说明什么道理?答: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不怕吃苦,要专心、持之以恒。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主题:本文作者通过介绍自己青少年时期在艰难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条件,要刻苦读书,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总结全文:主题:表现手法:对比内容:送东阳马生序勉励好学对比手法1、师生态度:老师严肃学生谦恭2、生活情况:舍生华丽作者朴素3、学习条件:昔日作者艰苦今日诸生优越拓展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当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