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姓名班级一、知识目标1.说出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和作用。2.说出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3.说出光合作用以及对它的认识过程。4.说出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5.简述化能合成作用。第1课时[问题探讨]结合教材P97图讨论:1.用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不用颜色的光照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有影响吗?2.为什么不使用发绿色光的灯管作补充光源?追根溯源,对绝大多数生物来说,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要靠,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首先要能,那么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哪些呢?一、捕获光能的色素。探究绿叶中色素的种类:完成如教材P97~98的实验阅读。思考下列问题:1.提取叶绿素的原理是什么?分离叶绿素的原理是什么?2.加入SiO2、CaCO3的作用是什么?3.研磨时为什么要迅速而充分?4.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后,为什么要用棉塞将试管口塞严?5.滤纸条一端为什么要剪去两角?6.画滤液细线时应注意什么?7.为什么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8.滤纸条上有几条不同颜色的色带?其排序怎样?宽窄如何?这说明了什么?1绿叶中的色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吸收,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1817年,两位法国科学家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出叶绿素,但当时并不清楚叶绿素分布于何处?1865年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并非普遍分布在植物的整个细胞中,而是集中在一个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人们称之为叶绿体。二、叶绿体的结构结合教材P99图示写出绿体的结构组成:叶绿体[资料分析]叶绿体的功能。结合P100恩格尔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1.恩格尔曼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恩格尔曼的实验方法有什么巧妙之处?三、总结总结捕获光能的色素有:叶绿体的结构及其结构上有哪些特点适用于进行光合作用:知识点填空:1.叶绿体的每个基粒是由堆叠成的。叶绿体中的囊状结构叫,吸收光能的种色素只分布在上。2.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和;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叶绿素对吸收最少。3.叶绿体是进行的场所。它内部巨大的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还有许多进行所必须的。4.植物的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蓝藻没有,但也可以进行,是因为蓝藻含有和。第2课时一、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年代科学家实验结论思考21771年英国的普利斯特利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也不易窒息而亡。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也能使空气变污浊?1779年荷兰的英格豪斯将普利斯特利所做的实验装置分别放在光下和黑暗中做。与前人相比,实验做了什么改进?1845年德国的梅耶梅耶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1864年德国的萨克斯1.为什么要把绿叶先在暗处放置几小时?2.谁是实验组,谁是对照组?1880年美国的恩格尔曼上一节课已讲。1939年美国的鲁宾和卡门采用分别标记H2O和CO2,进行两组光合作用的实验。第一组向绿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2。二位科学家采用了什么研究手段?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C14转移的途径是讨论:1.从人类对光合作用探究历程来看,生物学的发展与物理学和化学有什么联系?与技术手段的进步有什么联系?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总反应式:光反应阶段暗反应阶段3概念部位条件物质变化①水的光解:②ATP的形成:①CO2的固定:②C3还原:能量变化实质联系①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暗反应为光反应提供。②光反应与暗反应是全过程的两个阶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缺一不可的整体。三、总结光合作用概念:1.萨克斯的实验不足之处在于,如何改进:。2.鲁宾和卡门用方法证明了。3.卡尔文实验中用了方法,探明了光合作用中碳转移途径是:。4.光合作用过程包括和;叶绿体中色素吸收光能用于和。NADPH可以表示为,它实际上是什么?。与呼吸作用中的同种表示的物质相同吗?。5.光合作用能量转化的实质是。6.给进行光合作用的植物提供H218O,经过很长时间后,周围含有18O的物质有。7.【H】在暗反应中做,将进行还原。8.暗反应中C5和C3一般成关系变化。第3课时上节课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具体过程。在农业生产上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可采用提高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