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重视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经常有家长和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懒,怕吃苦,不爱劳动,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宠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惰性,给孩子未来的发展带来极不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现在有些学生瞧不起体力劳动,不理解“劳动着的人最美丽”的内涵,这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比如有的老师将劳动视作“差生”的专利任务,老师在分配劳动任务时,认为学习好的同学去劳动是浪费时间,学习差的同学反正爱玩,就让他们多干点活,这样分配劳动任务破坏了“劳动光荣”的价值观,而给劳动贴上了“谁劳动谁丢人”的不良标签。还有老师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对违反纪律的同学施以“劳动处罚”,长此以往,学生哪还能在劳动中接受正确的劳动教育呢?要做好劳动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参与和评价。要让学生有劳动的激情,让学生想劳动。老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乐趣,认识到劳动是生命的必需,要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开始,是实现自立、自强的实践过程,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是立身之本,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足以令人自豪,哪怕是有一定的难度和富有挑战性的劳动,因为能磨练人的意志,同样能激发我们对生命的热爱,收获劳动的快乐,从而在内心深处萌发劳动的激情。老师要积极参与学生劳动的全过程,让学生会劳动。一个热爱劳动的老师相信也能培养出热爱劳动的学生。有的老师在学生劳动时仅仅是个“指挥者”,不断地要求学生将这个地方弄干净,将那个地方收拾整齐;有的老师甚至连指挥者也不做,学生劳动时根本找不到他的身影。行动是无声的老师,老师参与学生劳动,不仅仅是榜样示范,更重要的是还可以指示学生怎样劳动,培训学生的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从而达到会劳动的目的。老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劳动结果进行评价,让学生享受到劳动的快乐。对劳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及时表扬,能让学生在评价中体验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使学生爱上劳动,成为劳动的主人。要加强对学生劳动意识、技能、情感、态度、习惯的培养,让劳动成为展示、映照学生个性、品质、情感乃至思想和智慧的一面闪亮的镜子,使每个学生能从这面镜子中看到不同寻常的自己,看到一个对未来负责、充满责任心的自己,那我们的教育就是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摘自《用智慧造就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