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像叶圣陶那样教语文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农村中学任教,老师苦于无效、低效的批改作文,而且学生对老师的批改也没有兴趣,我便尝试让学生批改,结果被领导痛批:“语文老师不改作文,不就等于农民不种地,工人不上班么?千百年来,学生写老师改是天经地义的事。”我像是一个犯人,天一下子坍塌了。我向叶老呼救,他安慰我:“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的体会:徒劳无功。”他还指导我:“‘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有叶老的帮助,我不仅“躲过了一劫”,而且总结提炼出了“学生初作—同伴互批—小组反批—完善重作”的“四步作文教学法”,据此撰写的论文在《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等专业期刊发表。之后,因发现学生作文或无话可说,或说假话套话,难有写作的成功快感,我阅读了叶老的《作文论》,叶老指导我:“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空口念着是没有用的,应该去寻到它的源头。”而这个“源头”,就是“充实的生活”。因此,我致力于“开放型作文教育”“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研究;进入信息多媒体时代,我开展“网络作文教学的研究”等等。叶老的“精读”与“略读”给我的阅读教学指明了路径,《文艺作品的鉴赏》这部著作使我茅塞顿开……如今,我带领一个团队进行“生态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在语文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影响,究其缘由是因为我们一直“像叶老那样教语文!”生态语文课堂的提出源于两个原因:一是从2008年开始,在总结我市(张家港市)10年课堂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炼并申报了一个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而我个人不只是总课题组的副组长,同时还是语文学科生态课堂子课题的牵头人,做了大量的实践与研究工作,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总课题于2012年初,以“优秀”等级通过了鉴定,并被苏州市推荐参评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奖。二是本人从2007年调入教研室工作起,便在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几十年来的语文教学,凡有可圈可点之处,皆受教于叶圣陶的教育思想,而叶老的教育思想又无不体现着生态教育的显著特质。于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便在不知不觉中萌生并开始了实践,即“生态语文教育”。而“生态语文课堂”正是“生态语文教育研究”中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语文教育研究还有一个重要的团队保证,那就是在我的身边聚集着一批热爱语文、喜欢阅读、敢于实践的语文人,他们以各种不同的“身份”,推动着我一步一步向前。一个是“苏州市中学语文名师发展共同体”,有特级教师15人;一个是“苏州市初中语文骨干教师发展中心”,有苏州市各市区的语文教研员代表;一个是“张家港市中小学通识特级教师工作室”,有张家港市级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7人;还有一个是“张家港市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这里聚集着一批初中语文的新生力量。由于各种活动都指向一个共同的课题——生态语文,自然形成了一个团队——生态语文团队,有时亦叫作“蔡明团队”。正是这一个有着共同价值追求的团队的力量,才使得生态语文教育健康地生长,蓬勃地发展。正是有了这样的集体,才使得我们的实践与研究有了“集思广益”的智慧之源,形成了较大的群体效应,正如叶老所说,“个人研究总不及集体研究”。我们这样来描述生态语文课堂:从关怀生命出发,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为目标,以学生的主动、互动、能动为表征,师生共同营造求真、求美、求新的多形式的、多向度的、多元化的语文读写生态场。这个生态场“从关怀生命出发”,关怀每一个生态因子的快乐学习与健康成长,关注理解接受程度,关注参与过程,关注举手投足的情绪变化,体现的是生本思想。生态语文课堂的实践要求教师永远有学生意识,永远有课程意识。语文课程本身的宗旨在于“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在这种学习和运用中,学会学习和运用,培养自觉读写、终身读写的好习惯,形成较好的语文素养。用叶老的话说,“从国文科,咱们将得到什么知识,养成什么习惯呢?简括地说,只有两项,一项是阅读,又一项是写作。……这两项知识和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