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元代戏剧大师王实甫的《西厢记》为“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1〕这一主题,有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反封建婚姻制度的思想。文章运用各种艺术手段,使作品形成了所谓“花间美人”〔2〕的艺术风格。记叙委婉,情景交融,境界剖析入微,语言丰富,文采飞扬,作品与关汉卿戏剧的阳刚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飘逸阴柔之美。它那璀灿优美的语言,吸收了当时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融合百家,创造了丰富的元曲语汇,真可谓天地妙文。作品中有雄浑的曲辞,有流畅的小调,有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也有幽默话语。语言的另一特点是辞采华美,富于表现力,写景、抒情、达意给人以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意境。生动的景物描写为抒情打下基础,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不仅喜欢从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中描写人物,而且喜欢从特殊的生活环境描写中体现人物,反映社会,体现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文章代表了中国古代戏曲文采派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谈《西厢记》的语言特点1《西厢记》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好作品,,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优美的艺术性获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作品里描写的崔张爱情故事是家喻户晓,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优美的语言,更令人们赞叹不已。作者全面地继承了唐诗宋词精美的语言艺术,又吸收了元代民间生动的口头语言,并将它们完美地合在一起,创造了文采璀灿的元曲词汇,成为我国戏曲史上所谓“文采派”[3]的最杰出的代表。“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4〕这是前人对它的高度评价。本文就《西厢记》里所体现出来的语言艺术,进行讨论分析。一﹑《西厢记》语言丰富多彩,富于变化。读过《西厢记》的人都觉得这部剧作的语言文字很美,让人有一种美的感觉,十分良好,就好像走进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宝库,觉得异彩纷呈,目不暇给,这部作品包涵着多种不同风格的艺术语言,浑然天成。学习《西厢记》的语言特点,我们首先应当注意到它语言的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特点。作品中有雄浑豪放的曲辞:“[油葫芦]……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东西溃九州,南北串百川。归舟紧不紧如何见?却便似弯箭乍离弦。”(第一本第一折)这里把九曲黄河写得这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剧作中也有流畅的小词:“[中吕][粉蝶儿]风静帘闲,透纱窗麝兰香散,启朱扉摇响双环。绎台高,金荷小,银镇犹灿。比及将暖帐轻弹,先揭起这梅红罗软帘偷看。”(第三本第二折)这里洋溢着美好幽深的诗一样的气氛。但剧中写惠明和尚的唱词却是另一种慷慨激昂的金刚怒目,请看剧本第二本《楔子》:[正官][端正好]不念《法华经》,不礼《梁皇仟》,风了僧伽帽,袒下我这偏衫。杀人心逗起英雄胆,两只手将乌龙尾钢椽昝。[收尾]恁与我助威风擂几声鼓,仗佛力呐一声喊。绣旗下遥见英雄俺,我教那半万贼兵唬破胆。2这是高亢激越,掷地有声的英雄誓词。剧本中也不乏幽默解颐的话语,《拷红》一折(第四本第二折)中一段唱:[鬼三台]夜坐时停了针绣,共姐姐闲穷究,说张生哥哥病久,咱两个背著夫人向书房问候。(夫人云)问候呵,他说甚么?(红云)他说来,道‘老夫人事已休,将恩变为仇,著小生半途喜变作忧’。他道‘红娘你且先行,教小姐权时落后’。(夫人云)他是个女孩儿家,著她落后怎么?(红唱)[秃厮儿]我则道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他两个经今月余则是一处宿,何须你一一问缘由?这一段的曲白是十分精彩的,尤其是红娘十分俏皮的“供词”,逼真地表现了红娘的聪明和老夫人的无奈,具有很好的喜剧效果。上面所举几例可让我们对《西厢记》语言艺术的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略见一斑。《西厢记》在对环境气氛的描写和对人物性格性情的刻划方面则使我们对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剧作对环境气氛的描写是为衬托人物活动服务的,剧本是一部崔张爱情诗剧,作者描摹环境,突出诗情画意,结合人物活动,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堪称生花妙笔。剧中展开情节冲突的环境为僧舍普救寺,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