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农一定抑商吗文献摘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新兴的地主阶级,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念,思维导向,并未完全贯彻,本文通过对汉初的经济政策以及宋朝的财政收入的分析,旨在说明重农不抑商,甚至是促商,隆商。关键字:重农抑商经济政策财政收入春秋战国之际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铁器牛耕的广泛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私田大量出现;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学术繁荣,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私学出现……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商鞅提出“重农抑商”政策,采取“废逆旅”、“壹山泽”;“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本)”;“重关市之赋”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在于破坏经商环境,降低商业利润,迫使商人弃商归农,服务于新兴的地主阶级。“教材给人的印象是中国古代绝大部分时间是重农抑商,其实历史事实不是这样。历史上自秦以后的朝代大都在表面上抑商,实质是重商。”本文通过分析汉初、宋两代的经济政策,税收收入,旨在说明重农抑商仅仅是一种官方意识形态,抑商体现在观念之中,重商,促商才是历史真相。敬请诸位批评指正。“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①“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②“高祖六年,立大市。”③“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④高帝十三年(前194)四月惠帝即位,“减田租,复十五税一。”惠帝六年(前189)六月,“起长安西市。”⑤高后二年(前186)七月,“行八铸钱”。六年(前182)六月,“行五分钱。”⑥“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予民,而山川园池市井租税之人,自天子以至于封君汤沐邑,皆为各私奉养焉,不领于天子之经费”。⑦文帝二年(前178)春正月,诏曰:“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诏曰:”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亲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文帝五年(前175)夏四月:“除盗铸钱令,更造四铸钱。”十二年(前168)三月,“除关无用传。”同年,“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万两千石为大庶族①《汉书·食货志》②《史记·货殖列传》③《史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④《史记·平淮书》⑤《汉书·惠帝纪》⑥《汉书·高后纪》⑦《史记·平淮书》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①后元六年(前158)夏四月,“大旱、蝗,令诸侯无入贡,驰山泽。”景帝二年(前155),“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税一。”②四年(前153)春,“复置诸关,用传出入。”③中元六年(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④汉初,面对严峻的社会环境,统治者审时度势,顺应时事,采取一系列措施重农,“夫农,天下之本也“;降低税收,高祖“什五而税一”,惠帝“复十五税一”;景帝“三十而税一”等措施,发展农业,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但并没有明确抑商,反而促商,高祖“立大市”,惠帝“起长安西市”,通过政府行为,扩大市场,繁荣商业;高祖“令民铸钱”,高后“行八铸钱”“行五分钱”,文帝“造四铸钱”,景帝“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统一货币,稳定货币,利于商品流通,发展商业;高祖“开关梁,驰山泽之禁”,高后“复驰商贾之律”,文帝“除关无用传”驰山泽“,政府放松对商业的限制,为商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条件。通过重农、促商措施,经济迅速发展,国富民强,出现了文帝时“天下殷富,粟至十余钱,”⑤武帝时“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⑥的繁荣景象。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主要原因是宋朝商品经济发达,市场繁荣,经济勃兴。就国家的财政收入而言,宋代的农业赋税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