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第二节时(《战国策·齐策》)部编委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1课授课教师:潮州市潮安区庵埠镇华侨中学陈少鑫教学目标、重难点1、培养学生把握文言文的朗读技巧;2、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汉语语感,理解课文内容;(重点)3、学习邹忌借事说理的说话技巧。(难点)教学过程一、朗读课文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吾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燕国使臣求见赵国使臣求见魏国使臣求见第1段:邹忌与徐公比美第2段:邹忌讽齐王纳谏第3段:齐王纳谏及结果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丽方圆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受蒙蔽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当面指责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上等奖赏批评议论公共场合传到我耳朵里的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满一年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说的了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齐王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敌国三、理解课文1、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3、“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探究交流因为齐王身边的人“私王”、“畏王”、“有求于王”(阿谀奉承),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4、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探究交流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6、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三问三答三思三比三赏三变(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问三答(3)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三思三比(5)齐王纳谏,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