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八册《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学校:城关区东站小学教师:姚旭蓉时间:二00九年四月《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3节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的基础。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角的度量、三角形的特性和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直接经验,也已具备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这为感受、理解、抽象“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规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节课教材是按实验、探究和验证规律到归纳揭示规律最后实现灵活应用规律,这样的顺序来编排的。我深入理解编排意图,认为教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建立起了初步的平台。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资源,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二.学情分析本班有学生64人,经过四年的学习,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他们喜欢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三.教学目标1、通过测量、剪拼等方法,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0。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3、在探索朱红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和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教学难点:对不同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学生对规律的灵活应用。五.教法、学法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趣法、实验法、直观演示法、启发式教学,以观察法和练习法为辅助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把单项传授转化为双向互动。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以上理念再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本节课当中,我力图让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获得“自主获取知识”的体验,为学生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谈话激疑,引导探究;组织讨论,适时地启发帮助。使教法和学法和谐统一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一教育目标之中。五.教学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四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游戏导入,引发思考—玩数学(1)“猜角游戏”,激发兴趣上课开始,设计学生喜欢的“猜角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愿望。(2)解释“内角”,提出研究问题在孩子们猜完后,老师适时对“内角”和“内角和”作出解释,为学生扫清文本理解的障碍。然后话锋随即一转,指出:“知道了两个内角的度数,老师就能知道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信吗?”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疑问,很自然的引出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板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为学生下一步的探究指明了方向。第二个环节: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悟数学第一步,量角猜想(板书)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其实有许多学生在课外已经知道这一性质,只是不十分坚信,老师要大力地鼓励学生实事求是,从事实中寻找原因。(1)任意画三角形,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再算出它们的内角和“大家都想知道三角形的内角有什么秘密,那咱们就来研究研究吧。你们想怎么研究?”由于在前一环节中,已经出现了角的度数的探讨,学生会很自然提出量角研究,老师再具体作出算内角和的研究指导。(2)个人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提出猜想第一个内角第二个内角第三个内角三个内角的和我们的发现12345通过个人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后,学生就能在充足的数据基础上,有依据地互相辩驳、互相的吸纳,完善自己的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板书)第二步,剪拼验证(1)独立思考验证方法,个别方法展示“180°是一个什么样的角呢?(平角)根据平角的特点,我们可不可以再想出其他的验证方法呢?”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为学生验证开拓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世界上的三角形成千上...